夷陵区[切换]
  登录  |   注册
关注农村,深入农村,传播农村!

2022年菜用甘薯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综合 村管理员 发布 来源: 新场村 浏览1522次时间:2022-05-18 09:05
  当前,全国甘薯栽插工作正由南向北陆续展开。为充分发挥甘薯对稳基础优结构、推进种植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提出以“健康种苗、科学施肥、绿色防控、产销对接”为重点的2022年甘薯生产技术指导意见。其中2022年菜用甘薯生产技术指导意见如下:

适当控制规模

菜用甘薯货架期短,田间采收用工量大,应根据市场容量、劳动力资源等,择距市场近的城郊适度规模种植,反对盲目扩种。

科学选用品种

选择具有耐高温高湿、耐病虫能力强、营养丰富、茎叶生长快、再生能力强、茎尖茸毛少、无苦涩味、口感嫩滑等特点的优质菜用甘薯品种,未通过国家登记的品种不推荐种植。

繁育健康种苗

根据品种结薯习性,菜用甘薯育苗分为薯块育苗和保护地保苗育苗两种方式。薯块育苗方法与鲜食和淀粉用甘薯相同,要注意基础苗的定期更新,不能连续多年使用;冬季或春季大棚繁苗注意防止种薯种苗和土壤病菌传播,谨防蚜虫传播病毒病。

合理安排种植

根据气候特点、设施结构性能、栽培模式、市场需求预测和病虫害发生规律,合理安排适宜的种植期和茬口。露地栽培要避开气象灾害和病虫害高发期,防止栽插期过于集中。设施栽培要按照目标市场蔬菜价格变化规律、当地冬春气候特点和不同棚室的结构性能,安排秋冬茬、冬春茬生产及品种结构,调控上市时间。

加强田间管理

选择肥力较好、排灌方便、土层深厚、疏松通气、富含有机质的地块,整畦起沟栽培,畦面宽度80-100厘米、沟深30厘米。以有机肥作基肥,选用茎蔓粗壮、老嫩适度、节间较短、叶片肥厚、无气生根、无病虫害、带心叶的顶端壮苗进行扦插,亩扦插密度垄作不低于8000株,畦作不低于12000株。成活后科学管理,苗长15厘米以上进行打顶促分枝。生长最适温度18-38℃,每天早晚喷水1-2次。提前开始棚内蚜虫等防治,采取生物和物理防治害虫,采用防虫网结合吸虫机和生物农药防虫,避免使用化学农药。

适时修剪采收

菜用甘薯采摘期长,封垄后可根据市场供求情况分批采收,一般每7-10天可采收1次,上午10时之前为最佳口感采收期,注意防止叶片萎蔫脱水。采摘后可及时入库,库温10-15℃。采摘完可适当修剪,保留20厘米以内的分枝,隔天后及时补肥。
来源:农业农村部薯类专家指导组、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评论0

    2022年菜用甘薯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综合 村管理员 发布 新场村 2022-05-18 09:05
      当前,全国甘薯栽插工作正由南向北陆续展开。为充分发挥甘薯对稳基础优结构、推进种植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提出以“健康种苗、科学施肥、绿色防控、产销对接”为重点的2022年甘薯生产技术指导意见。其中2022年菜用甘薯生产技术指导意见如下:

    适当控制规模

    菜用甘薯货架期短,田间采收用工量大,应根据市场容量、劳动力资源等,择距市场近的城郊适度规模种植,反对盲目扩种。

    科学选用品种

    选择具有耐高温高湿、耐病虫能力强、营养丰富、茎叶生长快、再生能力强、茎尖茸毛少、无苦涩味、口感嫩滑等特点的优质菜用甘薯品种,未通过国家登记的品种不推荐种植。

    繁育健康种苗

    根据品种结薯习性,菜用甘薯育苗分为薯块育苗和保护地保苗育苗两种方式。薯块育苗方法与鲜食和淀粉用甘薯相同,要注意基础苗的定期更新,不能连续多年使用;冬季或春季大棚繁苗注意防止种薯种苗和土壤病菌传播,谨防蚜虫传播病毒病。

    合理安排种植

    根据气候特点、设施结构性能、栽培模式、市场需求预测和病虫害发生规律,合理安排适宜的种植期和茬口。露地栽培要避开气象灾害和病虫害高发期,防止栽插期过于集中。设施栽培要按照目标市场蔬菜价格变化规律、当地冬春气候特点和不同棚室的结构性能,安排秋冬茬、冬春茬生产及品种结构,调控上市时间。

    加强田间管理

    选择肥力较好、排灌方便、土层深厚、疏松通气、富含有机质的地块,整畦起沟栽培,畦面宽度80-100厘米、沟深30厘米。以有机肥作基肥,选用茎蔓粗壮、老嫩适度、节间较短、叶片肥厚、无气生根、无病虫害、带心叶的顶端壮苗进行扦插,亩扦插密度垄作不低于8000株,畦作不低于12000株。成活后科学管理,苗长15厘米以上进行打顶促分枝。生长最适温度18-38℃,每天早晚喷水1-2次。提前开始棚内蚜虫等防治,采取生物和物理防治害虫,采用防虫网结合吸虫机和生物农药防虫,避免使用化学农药。

    适时修剪采收

    菜用甘薯采摘期长,封垄后可根据市场供求情况分批采收,一般每7-10天可采收1次,上午10时之前为最佳口感采收期,注意防止叶片萎蔫脱水。采摘后可及时入库,库温10-15℃。采摘完可适当修剪,保留20厘米以内的分枝,隔天后及时补肥。
    来源:农业农村部薯类专家指导组、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