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女岩远景(秦德兵摄)
在宜昌市夷陵区黄花镇西部的崇山峻岭中,有一个古老的自然村落,名叫仙女岩。这里群山环抱,溪流纵横,土地富饶,是一方神奇的灵山秀水,闻名四方的“山中粮仓”。村前,东山脚下的小河自北向南往三峡大瀑布奔流而去;村后,横亘着一条东北至西南走向的山脉(大巴山余脉)。山脉的主峰叫“仙女岩”。仙女岩的美名,来源于一个从古至今的传说。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回溯历史源头,去揭开“仙女”温情脉脉的面纱,一睹她的芳容。
传奇仙女
▲仙女已乘青鸟去,此地空余关门岩
传说中的娘娘住所“关门岩”(易万成摄)
乡亲们得知娘娘回归天廷的消息后,伤感不已,大放悲声,纷纷来到娘娘住过的岩洞前摆上鲜花果酥,炳烛焚香,祈祷祭祀。一连数月,香火不断。“娘娘”深受感动,便托梦给乡亲们,说:我虽然奉旨返回了天廷,但对热情善良的乡亲们我也念念不忘,已将我的衣裳放置在岩洞对面西山的主峰上,已幻化成我的身影,看护着这方土地及乡亲们。次日清早,当地百姓向后山眺望,惊讶地发现,在百丈悬崖之上伫立着一个女子,只见头顶发髻隆起,双鬓鬟垂,慈眉善目,与娘娘当日的模样维妙维肖。顷刻间,人们奔走相告:“娘娘回来了!娘娘回来了!”接着,人们来到主峰顶上,发现崖口居然多了一个突兀而起的近两丈高的小山峰,酷似一尊女神雕像。于是,当地人们把这座山峰命名为“仙女岩”,这里的村庄也被后人称为仙女岩村(现并入香炉山村)。再后来,当地百姓为应对战乱匪患,凭借山崖天然屏障,在主峰背后用石头垒起了呈“品”字形分布的三个兵寨,叫做“娘娘寨”。在当地人眼里“仙女岩”和“娘娘寨”是一回事。据说,凡是到娘娘寨拜过“娘娘”的人,娘娘都会保佑他及家人平安顺遂,一生好运。
▲寂寞嫦娥夜夜心,结伴吴刚下凡尘
(图片来自二巴子空间)
▲百丈崖上舞蹁跹(来自二巴子空间)
▲一道石门通古今——娘娘寨古寨门(易万成摄)
山水仙女
走进仙女岩村,一个山明水秀、鸟语花香的世外桃源跃然于眼前。她超凡脱俗的风韵曾令多少游客为之倾倒,禁不住啧啧赞叹:仙女岩,一首凝固的诗篇!仙女岩,一轴天然的画卷!
“仙女岩”是当地地理标志,地面相对高度200多米,面向村里的岩壁乃是刀削斧劈般的悬崖峭壁。站在山根仰望,它好似一柄倚天长剑,拔地而起,直插云霄。
原仙女岩村一组(地名中坪)村民易正南屋后有一条通往寨上的小路,是正面上山最短的线路,大约30分钟路程。这是从前村民坚壁清野、躲兵避匪、打柴放牧的通道。沿着山麓斜坡用石块砌成的多级“之”字形台阶蜿蜒而上,再穿越山崖缺口即可到达山顶。由于封山育林,小道两侧蓁莽丛生,枝蔓交错,蒙络摇缀,荫翳(音YÌ,念艺;遮蔽,障蔽)蔽日,大有柳宗元笔下的永州风貌。
登临山顶,眼前天地豁然开朗,远山近水尽收眼底。极目远方,但见群山连绵,叠障拥翠,竞显峥嵘。仰望天空,一片湛蓝,广袤无垠。俯瞰山下,梯田层层,阡陌交通;粉墙黛瓦,鳞次栉比;农家宅院,炊烟袅袅;小河沿岸,白鹭低飞;关门崖前,老鹰高翔。伫立崖口,呼吸新鲜空气,沐浴习习山风,令人心旷神怡,物我两忘。
山崖边缘是一条隆起的石林岗,东边是百丈悬崖,西边是数丈高的峭壁。石林岗中,灌木丛生,怪石嶙峋。“娘娘峰”就是从石林中突兀而起,矗立在悬崖边上的一个两丈来高的柱状巨石。此石面向山下的那面,毕肖美女塑像。人们观之,不得不感佩上苍的造化之功。此峰上部有两层平台,一层是娘娘的肩膀,娘娘的头部由此向上伸出,头顶有一小平台。在肩部平台左边,有一个横卧着的独立石头,酷似一只大型护卫犬,头朝东方,探出平台少许。据说这是“哮天犬”,乃二郎神遗(音WÈI,念卫;此为馈赠的意思)与娘娘的护身犬。通过石罅(音XIÀ,念下;缝隙,裂缝)和枝藤可从地面攀上娘娘峰顶部。顶部平台可站立近十来人。
“娘娘峰”往南约百米,有一个和娘娘峰一样突兀而起,矗立在崖口的形似花轿的独立巨石。此石高二丈,顶部平面边缘稍稍向外飞出,使得整个石体略呈上大下小形状,石顶平面恰似花轿的轿顶,当地百姓称此石为“轿子岩”。据传,这是娘娘到下界巡视时所乘花轿遗留在仙女岩上,后来幻化成了这个状若轿子的巨石。
▲仙女岩“娘娘峰”(易万成摄)
▲吞云吐雾看世界,极目万里楚天舒
笔者于实地考察娘娘寨(易万成摄)
▲游客登顶“娘娘峰”(易万成空间)
▲娘娘峰上“蜘蛛人”(来自二巴子空间)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来自二巴子空间)
▲游客登顶“轿子岩”(来自易万成空间)
▲轿子岩上舞婆娑(来自二巴子空间)
“轿子石”往南一百多米便是山峰至高点。上面是一块约二三百平米的平地,四面皆是峭壁。站在此处眺望四方,“一览众山小”之感油然而生。据说,在未建葛洲坝之前,由此向宜昌方向望去,可以看到“三江”江水。兵寨便建在平地之上,寨门建在一侧的缺口处,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据传,此寨主要是为义军和地方自卫人员驻扎及屯积粮食、物资而建。现仍可看见寨子四周的残垣断壁、固定烽火台桩柱的石坑、寨门门闩抱耳等遗迹。寨墙全用石头砌筑,宽两至三米,此寨被当地人称为“大寨”。大寨西面,建有两个小寨,与大寨呈“品”字形分布。三个寨子可供二三百人吃住。大寨之上曾建有烽火台和擂鼓台,用于发现敌情时向山下村民及邻寨报警。兵寨脚下现存有两块字迹斑驳的重修兵寨捐资功德碑,分别勒于清嘉庆四年和六年。这里,前是天险,易守难攻;山上森林茂密,有田有水,极具藏身、生存之便利;后山与风口垭、刘家湾等处相通,退守自如,是建寨设防的不二场所。
古代,仙女岩村是南北大通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战国时,秦将白起率军攻打楚国郢都(现江陵县境内)时,秦军就是从这里路过的;三国时,这里是吴、蜀两邦的交界地带,“夷陵之战”的硝烟曾经在这里弥漫;隋朝大帅杨素挥师攻打南陈时,也是从这里经过前往长江南沱,再顺江而下的;抗战时期这里侥幸避过了东洋倭寇的铁蹄,是抗战大后方的前沿地带。据村里老人讲,国军常从这里过往或驻扎,当地人民曾为支援前线出物出力,做出过重大贡献和牺牲。在冷兵器时代,“兵寨”是防御敌人、保护自已的制胜法宝。当地人民素有家国情怀,坚贞不屈,从不向敌国臣服。为避开敌军锋芒,切断敌军粮草来源,在山里建起了无数兵寨,而且邻寨之间烽火相见,鼓角相闻。“娘娘寨”以其山势险峻、工事坚固、位置居中而成为当地“兵寨长城”中的头寨及重要节点。
▲娘娘寨上第一墙(易万成摄)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笔者登顶娘娘寨(易万成摄)
▲相看两不厌,只有仙女峰
笔者在寨墙上小憩(易万成摄)
▲寒暑数百年,青史留人间——分别勒于清嘉庆四年和六年的“重修娘娘寨捐资功德碑”(易万成摄)
▲中坪老人易正南向笔者介绍先祖建寨情况(易万成摄)
▲寨门门闩抱耳即闩孔(易万成摄)
▲寨顶固定烽火台桩柱的石坑(易万成摄)
▲曩昔避乱至,今朝逍遥游
游客在“娘娘寨”上合影(来自网络)
山顶西边,是一片开阔地(约10平方公里),一大片茂密的森林一眼望不到边际。高大的松栎树参天耸立,遮光蔽日。石林丛西边下方是一片灌木丛,也是山崖边缘连接西边森林的过渡带。这里曾有二十几亩旱地,原为山上驻扎人员蔬菜地,现已荒废。此处有大小不等的喀斯特地貌天坑十多处,地面口径大的有十几米,小的仅可容一人之身。这里还有被村民称为龙王洞、求雨洞和鹞子洞的泉水洞穴,其中有一眼泉水在接近山脚处的岩缝中流出,中坪村民曾在山麓凿岩开渠,引水灌溉。像这样如此密集分布的溶洞群在全国实属罕见。人民公社时期,当地几个青壮年曾打着火把、手电筒进入天坑探源,走了几个时辰也没找着源头,直到火把将尽,只得无功折返。进入洞内,只见钟乳石参差错落,千姿百态,有的宛若阿娜多姿、翩翩起舞的少女,有的仿佛飞禽走兽,有的犹如花草树木,有的酷似名山大川……光怪陆离,不一而足,让人眼花缭乱;地下水道时隐时现,水滩星罗棋布,流水淙淙(音CÓNG,念从;水声,水流),清脆悦耳;洞内喊话,声音来回振荡,经久不绝;洞道时宽时窄,时高时低,千回百转,幽深莫测。
这里还是中华猕猴桃(亦称阳桃)发源地之一,整个山上随处可见散在分布的野生猕猴桃树。这里所产猕猴桃果大皮薄,水分充足,肉质细腻,品质极佳。每逢猕猴桃成熟季节,从山下来此采摘猕猴桃的孩子们趋之若鹜。
▲娘娘寨上“一线天”(易万成摄)
▲娘娘寨上“镇寨神龟”(易万成摄)
▲娘娘寨上“卧虎岩”(易万成摄)
东山的“关门岩”和“棺木岩”也和西山仙女岩一样,巍峨壮观,风景秀丽。关门岩上亦曾建有大型兵寨,其遗迹尚存。关门岩曾劈有一条横穿山腰的“半山栈道”,长一公里多,宽窄不等,因山势而定,最宽处近两米。此栈道主要用于乱时转运牲畜、粮食等生活物资上寨,相传为东汉年间修建,从栈道相关痕迹判断,全是人力开凿。栈道上下都是高达十几丈的悬崖峭壁,其险绝堪比蜀道。棺木岩因历史上当地住民曾在此山崖安置过“悬棺”而得名。可惜的是,在解放前夕有几个好事者为一探棺内究竟而将悬棺抛掷于岩下,如今只留下几处悬棺遗址和一段供人茶余饭后消遣的谈资,其棺椁几副,年代几何,已不得而知。东山也被当地人称为“猴山”,活跃在山中的猴群数量在百只以上。来至山前,常常可以看见猴子攀枝跳崖、嬉戏追打的场景。每当雌猴发情期间,其啼鸣声不绝于耳,经岩壁回荡,数里之外便可听见。这猴山历来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曾引得无数山下过客驻足观看。
东西二山,山场宽阔,植被丰厚,植物种类繁多,水源充足,给野生动物的繁衍生息提供了良好条件。因此,这里是香獐、鹿、麂、野山羊、野猪、猪獾、狸子、金钱豹、山鸡等多种野生动物的理想栖息地。过去,这里是村里的围猎场。人在山中活动,不时会惊喜地看见野生动物出没其间。在东山羊子岩下,人们经常看见三五成群的野山羊在陡峭的悬崖上来回走动,如履平川。乃不失为一大奇观。
▲东山“羊子岩”(易万成摄)
山上风光旖旎,山下风景如画。村中景色一年四季变幻莫测,恰似一幅流动的山水田园画卷,令人目不暇接。阳春三月,“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初夏时节,“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盛夏时节,“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金秋时节,“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隆冬时节,“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每到“三九”天里,东山相距半里地的“关门岩”和“棺木岩”两山崖的泉水形成的直径约一丈、高十来丈的两根巨型冰柱,仿佛两座用白玉雕琢的华表,巍然屹立于村前,雄伟壮丽,令人叹为观止!
▲夏日田园风光(易万成摄)
人文仙女
上苍的恩赐,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赋予了这里灵山秀水,数千年中华文化的熏陶,也孕育了这里浓厚的人文风气。历史上这里学风兴隆,源远流长,人材辈出。久远历史遑论,仅当地人尚津津乐道的,晚清在这里走出了方圆数十里唯一的全国最高学府太学生(国子监监生)兼廪膳生(官费生)—苗秀峰;上世纪五十年代走出了宜昌县西部建国后第一个武大生—黄平;恢复高考后,数十名青年学子陆续从这里出发,一路斩关夺隘,挺身迈进了各类高等学府。近代,这里曾是名噪一时的教育中心,民国时期这里是远近闻名的“私塾重镇”,慕名来此求学的外地学子数以百计;建国后的十多年里,西庄乡(公社)完全小学也设在这里。同时,现尚存的数处民宅大门前雕龙刻凤的石鼓(朝廷规定秀才以上儒生方有资格立鼓)和到处可见的明、清及民国年间墓碑上或遒劲隽永、或秀美飘逸、或龙飞凤舞的书法,都向世人默默述说着斯地曾经浓郁的文化氛围和厚重的文化积淀。
▲东山脚下小河一角(易万成摄)
▲东山脚下小河一角(易万成摄)
故事充满诗情,山水饱含画意,人物尽显风流,一首为当地人耳熟能详的《一剪梅•仙女岩》词足见天人合一之化境——
一个传说世代言。仙女降凡,匡世安澜。东山西麓把身安。周济荒难,灭疫度艰。
泽被一方禹舜天。花木山川,皆绽欢颜。罗裳投垭化天仙。天地无间,亘古佳谈。
笔者有感于家乡美丽传说、人文典故和风土人情,即兴赋诗一首,聊表欣喜之情——
七律.咏仙女岩
人人尽道家乡好,佳话桩桩掀浪涛。
仙女下凡匡世难,黉生折桂逞英豪。
山清水秀天殊异,时和年丰地富饶。
淳朴民风千载传,鼎新革故美名彪。
奇山秀水和淳朴的民风孕育了仙女岩的美好传说,神话传说默化了世代仙女岩人弃恶从善的灵魂!传说、美景相得益彰,正珠联璧合走向更广阔的外部世界!
▲“娘娘峰”上鸟瞰图
山下村庄全景(来自网络)
▲初春田园风光(秦德兵摄)
▲山下仰望“娘娘峰”(易万成摄)
▲横看成岭侧成峰——“关门岩”侧照(易万成摄)
▲山下农家乐“肆鑫山庄”游客盈门(刘远政摄)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