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区[切换]
  登录  |   注册
关注农村,深入农村,传播农村!

稻花香 丰收忙

产业 田野上 发布 来源: 浏览659次时间:2024-09-09 08:39

孝昌:风吹稻浪谷飘香 44万亩水稻丰收

秋收时节,稻谷飘香。眼下,孝昌县44万亩水稻喜获丰收,农户们正抢抓晴好天气,开镰收割、脱粒、装袋,确保秋粮颗粒归仓。

稻浪翻滚,满目金黄。8月29日,在孝昌县花西乡阡陌交错的稻田里,一株株稻谷连成黄绿相间的海洋,金黄色的稻穗在微风中泛起稻浪。多台联合收割机开足马力正在稻田里来回穿梭,从收割到出粒一气呵成。农户们忙着装袋、装车,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我种了200多亩水稻,预计总产量22万多斤,我们全程机械化操作,省时省力,每亩比去年增收100多斤,今年收成不错,是个丰收年。”孝昌县花西乡种粮大户高文文说。

花西乡素有孝昌“西部粮仓”的美誉,今年种植中稻6.3万亩,拥有合作社77家,个人流转承包超过30亩的种粮大户有358户,水稻年产量7200万斤,目前陆续进入收割期。

孝昌县花西乡农办主任张庆华介绍,通过选择优质品种、科学播种、合理密植、精准施肥以及病虫害综合防控等一系列精细化管理措施,配合全程机械化的生产方式,不仅让农户的收入提高了,也高质量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

为了帮助更多农民稳定增收,孝昌县引导65家龙头企业、合作社与农户签订长期购销合同,按照统一“种植标准、农资供应、产品收购、产品品牌”的模式进行农产品的订单种植。同时,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农业机械化和精细化管理水平等一系列举措,充分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全力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目前,该县水稻种植面积约44万亩,预计9月底全部收割完毕。

(选自 湖北日报客户端孝昌频道 作者 王虹)

大冶:田间地头送技术 良种良技保增收

喜看稻菽千重浪,铜都大地奏丰歌。当前,大冶市2.05万亩早稻已收割完成。农业部门预测早稻总产量约为8100吨,同比增长2.08%,进一步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

“今年早稻又丰收了!”种植户徐胜明自豪地说道。今年他共种植了600多亩水稻,其中200亩的早稻已经收割完毕,总产量17万余斤,产值达17万元左右。

徐胜明坦言,早稻均衡增产是极其不容易的,这背后除了自己多年来专注品质提升的探索,更多的是当地农技部门在良种良技推广方面的大力支持。

品种选择对于产量的提升至关重要。“今年早稻选择农技专家推广的‘中嘉早17、两优287’等抗病性好、优质高产品种。”徐胜明介绍,在农技专家指导下,通过集中育秧配套机械插秧,加上测土配方施肥和生物农药,从而保障了产量提升。

不仅如此,在病虫害防治、田间管理等方面,大冶市成立早稻生产技术指导组,深入田间巡回开展作物苗情、墒情、灾情和病虫情况调查,分区域、分作物、分季节、分层次抓好技术培训和生产指导,解决粮油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机耕机整、机械维修和大田种植等方面的技术问题。累计培训农民500余人次,发布农技信息2万余条,发放惠农政策宣传资料2.5万余份。

大冶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科学指导农户、种植大户抓好水稻病虫害防治,确保水稻丰产丰收。同时,引导、支持稻米企业加大早稻收购力度,提高水稻精深加工水平,延伸早稻产业链条,多途径提高生产综合效益,确保农民早稻生产得出来、销售得出去。

(选自 湖北日报客户端大冶频道 作者 郑甜甜)

枣阳:沃野迎丰收 农机收割忙

8月27日,在枣阳市吴店镇舂陵村稻田里,农机手正在收割水稻。枣阳市是全国产粮大县,粮食产量多年稳居湖北省第二位,今年73万亩水稻长势喜人,丰收在望。(选自 湖北日报客户端枣阳频道 作者 李明)

仙桃:种一季收两茬 “科技小院”再生稻产量创新高

8月29日,仙桃郭河镇中岭村,一周前头茬再生稻收割后留下的稻桩上,又冒出绿油油的秧苗。“当别人家的水稻还未收割时,小院的稻谷已经颗粒归仓。”望着一排排新生的秧苗,仙桃再生稻“科技小院”负责人王卫斌笑了。

10天前,在一片“轰隆隆”中,两台收割机同时下田,再生稻现场测产验收开始。拉线、插竿,田地里,王卫斌拿着标尺,一寸一寸进行测量。

“总试验面积300多亩,共13个品种。一个田块一个品种,一个田块一种模式,每个田块的成熟时间也不尽相同。”王卫斌介绍。

院坝里,工作人员推出台秤迅速称重,然后舀出部分稻谷测算水分。经过三次测产,数据显示,96.8平方米的稻田共产出135.3公斤毛谷。除去水分28%,杂质2%,实测每亩产量达到了760.5公斤。

王卫斌介绍,相比去年,今年的产量增长了6.5%。“头季稻谷品质明显优于一般杂交稻,第二季稻谷已经达到了国标二级米标准。”他说。

听到专业的测产数据,郭河镇窑场村八组村民李俊很是兴奋,“‘科技小院’提供的品种好,高产、抗逆、口感好,亲朋好友尝了都表示满意,明年我打算继续种植推广!”

一次栽种,两次收获。全程指导测产后,省级科技特派员、华中农业大学教授黄见良说,作为“稻+再+鸭”绿色高效种养模式核心示范样板区,仙桃再生稻科技小院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小院种植再生稻,底气何在?来自华中农业大学的博士硕士深入田间农家,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在服务乡村全面振兴中助民生、治学问。

从实验室到农田,从不会种田的农学生到熟练使用新型农机设备的新农人,科技小院把“新质生产力”种在田间地头,累计为农民开展专题培训160余场,推广各项农业新技术27项,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增收2000万元以上。

(选自 湖北日报客户端仙桃频道 作者 张曼)

责任编辑:崔逾瑜

评论0

    稻花香 丰收忙

    产业 田野上 发布 2024-09-09 08:39

    孝昌:风吹稻浪谷飘香 44万亩水稻丰收

    秋收时节,稻谷飘香。眼下,孝昌县44万亩水稻喜获丰收,农户们正抢抓晴好天气,开镰收割、脱粒、装袋,确保秋粮颗粒归仓。

    稻浪翻滚,满目金黄。8月29日,在孝昌县花西乡阡陌交错的稻田里,一株株稻谷连成黄绿相间的海洋,金黄色的稻穗在微风中泛起稻浪。多台联合收割机开足马力正在稻田里来回穿梭,从收割到出粒一气呵成。农户们忙着装袋、装车,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我种了200多亩水稻,预计总产量22万多斤,我们全程机械化操作,省时省力,每亩比去年增收100多斤,今年收成不错,是个丰收年。”孝昌县花西乡种粮大户高文文说。

    花西乡素有孝昌“西部粮仓”的美誉,今年种植中稻6.3万亩,拥有合作社77家,个人流转承包超过30亩的种粮大户有358户,水稻年产量7200万斤,目前陆续进入收割期。

    孝昌县花西乡农办主任张庆华介绍,通过选择优质品种、科学播种、合理密植、精准施肥以及病虫害综合防控等一系列精细化管理措施,配合全程机械化的生产方式,不仅让农户的收入提高了,也高质量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

    为了帮助更多农民稳定增收,孝昌县引导65家龙头企业、合作社与农户签订长期购销合同,按照统一“种植标准、农资供应、产品收购、产品品牌”的模式进行农产品的订单种植。同时,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农业机械化和精细化管理水平等一系列举措,充分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全力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目前,该县水稻种植面积约44万亩,预计9月底全部收割完毕。

    (选自 湖北日报客户端孝昌频道 作者 王虹)

    大冶:田间地头送技术 良种良技保增收

    喜看稻菽千重浪,铜都大地奏丰歌。当前,大冶市2.05万亩早稻已收割完成。农业部门预测早稻总产量约为8100吨,同比增长2.08%,进一步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

    “今年早稻又丰收了!”种植户徐胜明自豪地说道。今年他共种植了600多亩水稻,其中200亩的早稻已经收割完毕,总产量17万余斤,产值达17万元左右。

    徐胜明坦言,早稻均衡增产是极其不容易的,这背后除了自己多年来专注品质提升的探索,更多的是当地农技部门在良种良技推广方面的大力支持。

    品种选择对于产量的提升至关重要。“今年早稻选择农技专家推广的‘中嘉早17、两优287’等抗病性好、优质高产品种。”徐胜明介绍,在农技专家指导下,通过集中育秧配套机械插秧,加上测土配方施肥和生物农药,从而保障了产量提升。

    不仅如此,在病虫害防治、田间管理等方面,大冶市成立早稻生产技术指导组,深入田间巡回开展作物苗情、墒情、灾情和病虫情况调查,分区域、分作物、分季节、分层次抓好技术培训和生产指导,解决粮油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机耕机整、机械维修和大田种植等方面的技术问题。累计培训农民500余人次,发布农技信息2万余条,发放惠农政策宣传资料2.5万余份。

    大冶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科学指导农户、种植大户抓好水稻病虫害防治,确保水稻丰产丰收。同时,引导、支持稻米企业加大早稻收购力度,提高水稻精深加工水平,延伸早稻产业链条,多途径提高生产综合效益,确保农民早稻生产得出来、销售得出去。

    (选自 湖北日报客户端大冶频道 作者 郑甜甜)

    枣阳:沃野迎丰收 农机收割忙

    8月27日,在枣阳市吴店镇舂陵村稻田里,农机手正在收割水稻。枣阳市是全国产粮大县,粮食产量多年稳居湖北省第二位,今年73万亩水稻长势喜人,丰收在望。(选自 湖北日报客户端枣阳频道 作者 李明)

    仙桃:种一季收两茬 “科技小院”再生稻产量创新高

    8月29日,仙桃郭河镇中岭村,一周前头茬再生稻收割后留下的稻桩上,又冒出绿油油的秧苗。“当别人家的水稻还未收割时,小院的稻谷已经颗粒归仓。”望着一排排新生的秧苗,仙桃再生稻“科技小院”负责人王卫斌笑了。

    10天前,在一片“轰隆隆”中,两台收割机同时下田,再生稻现场测产验收开始。拉线、插竿,田地里,王卫斌拿着标尺,一寸一寸进行测量。

    “总试验面积300多亩,共13个品种。一个田块一个品种,一个田块一种模式,每个田块的成熟时间也不尽相同。”王卫斌介绍。

    院坝里,工作人员推出台秤迅速称重,然后舀出部分稻谷测算水分。经过三次测产,数据显示,96.8平方米的稻田共产出135.3公斤毛谷。除去水分28%,杂质2%,实测每亩产量达到了760.5公斤。

    王卫斌介绍,相比去年,今年的产量增长了6.5%。“头季稻谷品质明显优于一般杂交稻,第二季稻谷已经达到了国标二级米标准。”他说。

    听到专业的测产数据,郭河镇窑场村八组村民李俊很是兴奋,“‘科技小院’提供的品种好,高产、抗逆、口感好,亲朋好友尝了都表示满意,明年我打算继续种植推广!”

    一次栽种,两次收获。全程指导测产后,省级科技特派员、华中农业大学教授黄见良说,作为“稻+再+鸭”绿色高效种养模式核心示范样板区,仙桃再生稻科技小院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小院种植再生稻,底气何在?来自华中农业大学的博士硕士深入田间农家,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在服务乡村全面振兴中助民生、治学问。

    从实验室到农田,从不会种田的农学生到熟练使用新型农机设备的新农人,科技小院把“新质生产力”种在田间地头,累计为农民开展专题培训160余场,推广各项农业新技术27项,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增收2000万元以上。

    (选自 湖北日报客户端仙桃频道 作者 张曼)

    责任编辑:崔逾瑜

    评论0

      0.26667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