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区[切换]
  登录  |   注册
关注农村,深入农村,传播农村!

夷陵:“阳光”助残耀峡江

综合 村管理员 发布 来源: 许家冲村 浏览782次时间:2024-08-09 08:05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刘望舒、王雪娇、张瑜)8月8日上午,夷陵区许家冲安心助残养老服务中心正在为村内10名精神、智力、重度残疾人开展“阳光家园计划”居家托养服务,这是夷陵区创新“阳光家园计划”居家托养服务项目“小班化”机制的一个缩影。“我们在家门口就可享受专业化的社会服务,服务质量好,可随叫随到,好方便!”肢体二级残疾人李涛笑道。

夷陵区在全省率先探索“阳光家园计划”居民托养服务项目城区“大班制”、村居“小班制”服务模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确定3家区级社会组织、4家社区(村)社会组织开展精神、智力、重度残疾人居家托养服务,通过推动资源、服务向基层下沉延伸,为残疾人提供专业化、个性化、融合式服务,为推进基层残疾人工作治理能力现代化、共同缔造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注入了新的生机。

专业化服务:让“阳光”触手可及

听到门外呼唤,一抹笑容浮上胡泽清脸颊。原来,是雾渡河镇泽耀村湾服务社的助残志愿者们又来了。他们帮胡泽清打扫卫生,帮他剥玉米,陪他聊天。

胡泽清家住雾渡河镇马卧泥村,这是夷陵区一处偏远的小山村。今年42岁的他,幼年时因发育不良导致偏瘫,行动非常不便。因为残疾,他变得敏感而自闭。直到在他家门口开展“阳光家园计划”小班制服务,他的生活、心理状况才逐渐好转。

“从区里到村里,坐车要花半天的时间,我们很多的助残服务沉不下去,残疾人也得不到实实在在的关爱和帮助。”夷陵区残联副理事长罗国双告诉记者,过去,夷陵区主要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让第三方社会组织参与助残服务,这些专业化社会组织都在城区,因为往返成本高,覆盖广大乡村的服务质量和效果都难以满足残疾人的需求。

如何让专业化服务触手可及?夷陵区残联通过大力推动资源、服务向基层下沉,将“楚天舒阳光家园”融入社区(村)党群服务阵地,像这样的助残综合服务平台,全区已建成14家,今年可建成23家,实现乡镇(街道、试验区)、重点社区(村)全覆盖。同时,还将“小班化”服务机制引入其中,为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提供“家门口”的机构托养服务,真正实现了助残服务向基层延伸。

走进许家冲村里的“美丽工坊”,宜昌沁邑民俗文化公司负责人正耐心地传授几位残疾人牵花绣的技艺,一只只香囊在他们手中即将制成。

“在市、区残联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我们村在党员群众活动中心建起了‘楚天舒阳光家园’,成立了助残服务中心,还为残疾人开展手绣培训,随时随地对残疾人开展上门居家托养服务、日间照料和技能培训,残疾人过上了幸福生活,我们也安心。”村党支部书记谢蓉笑道。

个性化服务:让“阳光”定制到家

中药材产业是夷陵区西北山区的支柱产业。下堡坪乡残联联合雾渡河、樟村坪两镇残联,为当地残疾人提供猕猴桃、白芷种植技能培训,已培训100多人次。

“学员费用、老师讲课费、住宿费、场地费等费用,都是区残联支持的。”下堡坪乡残联残疾人专职委员严慧告诉记者。

为充分激发基层残联活动积极性,夷陵区残联为每个乡镇(街道、试验区)预算并下拨残疾人事业发展经费3万元,有力保障了基层服务残疾人活动经费。在政策、资金等各方面支持下,夷陵区不少地方的助残服务呈现出各具特色的个性化地域特征。

“在残疾人培训就业这块,比如雾渡河小庙村的竹篾手编、小溪塔望江社区的服装代工、太平溪许家冲的牵花绣、邓村乡的高山豆腐乳等,都各具特色。”区残联办公室工作人员邓里鹏介绍。

个性化服务,更体现在服务定制上。家住黄花镇上洋村三组的易正香由于右大腿截肢,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假肢。区残联得知消息后,联系上了宜昌优邦假肢公司,专门上门为她定制假肢。

“每个残疾人的需求是不同的,我们定制的服务就需要更精细、更精准、更精心,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我们的残疾人群体。”区残联副理事长周建红说。

在夷陵区残联指导下,一个个提供个性化服务的社会组织竞相涌现,成为残疾人的好帮手。截至目前,全区共引进第三方助残机构5家,培育孵化助残社会组织7家,为残疾人提供医疗、社工、假肢、助听、家政、心理咨询等全方位的个性化服务。

融合式服务:让“阳光”普照峡江

不久前,瘫痪在床且双目失明的张秀连终于完成了残疾等级鉴定。由区残联联合夷陵人民医院组成的残疾等级评定专家团队,驱车两个多小时来到樟村坪镇羊角山村,开展服务残疾人“乡村行”活动。

这个专家团队的成员,都是根据张秀连的残疾状况,针对性挑选配备的,包括夷陵人民医院眼科主任程文武、骨科专家蔡宏新,从医经验十分丰富。

“我们给她做了健康检查,对她的情况也进行了更深入的了解。通过鉴定,她的残疾等级为视力一级,办理残疾人证后就能免申即享各种惠残政策。”程文武告诉记者。

夷陵区国土面积3439平方公里,持证残疾人1.66万名,其中重度残疾6050人。怎样有效地开展助残服务呢?区残联创新融合式服务模式,把资源、服务、平台高效整合起来,推出一揽子“阳光”助残行动。依托“全国助残日”“世界残疾人日”等节日和城乡楚天舒“阳光家园”,每年组织开展为期3个月的服务残疾人“乡村行”“企业行”活动,定期组织评定专家、医疗团队开展上门评残、上门筛查、科学用眼、听力保护等服务和知识宣讲,同时将党的好方针、好政策带到残疾人身边,共享社会发展成果,让“阳光”普照夷陵大地。

“今年以来,我们开展服务残疾人‘乡村行’‘企业行’活动,已服务残疾群众(职工)1104人,其中残疾评定526人、白内障筛查411人、儿童筛查22人、辅具需求109人、康复需求36人,参与活动工作人员共125人次,参与志愿服务80人,实现行动不便和困难重度残疾人办证‘零跑次’目标。”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主任陈朝阳说。

“未来,我们将按照‘残健融合 共同缔造’行动的要求,不断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残疾人工作治理体制机制创新,推动残疾人服务向基层延伸下沉,让每位残疾人都享受到‘阳光雨露’,为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更大力量。”区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王伟表示。

责任编辑:张玉婷

评论0

    夷陵:“阳光”助残耀峡江

    综合 村管理员 发布 许家冲村 2024-08-09 08:05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刘望舒、王雪娇、张瑜)8月8日上午,夷陵区许家冲安心助残养老服务中心正在为村内10名精神、智力、重度残疾人开展“阳光家园计划”居家托养服务,这是夷陵区创新“阳光家园计划”居家托养服务项目“小班化”机制的一个缩影。“我们在家门口就可享受专业化的社会服务,服务质量好,可随叫随到,好方便!”肢体二级残疾人李涛笑道。

    夷陵区在全省率先探索“阳光家园计划”居民托养服务项目城区“大班制”、村居“小班制”服务模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确定3家区级社会组织、4家社区(村)社会组织开展精神、智力、重度残疾人居家托养服务,通过推动资源、服务向基层下沉延伸,为残疾人提供专业化、个性化、融合式服务,为推进基层残疾人工作治理能力现代化、共同缔造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注入了新的生机。

    专业化服务:让“阳光”触手可及

    听到门外呼唤,一抹笑容浮上胡泽清脸颊。原来,是雾渡河镇泽耀村湾服务社的助残志愿者们又来了。他们帮胡泽清打扫卫生,帮他剥玉米,陪他聊天。

    胡泽清家住雾渡河镇马卧泥村,这是夷陵区一处偏远的小山村。今年42岁的他,幼年时因发育不良导致偏瘫,行动非常不便。因为残疾,他变得敏感而自闭。直到在他家门口开展“阳光家园计划”小班制服务,他的生活、心理状况才逐渐好转。

    “从区里到村里,坐车要花半天的时间,我们很多的助残服务沉不下去,残疾人也得不到实实在在的关爱和帮助。”夷陵区残联副理事长罗国双告诉记者,过去,夷陵区主要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让第三方社会组织参与助残服务,这些专业化社会组织都在城区,因为往返成本高,覆盖广大乡村的服务质量和效果都难以满足残疾人的需求。

    如何让专业化服务触手可及?夷陵区残联通过大力推动资源、服务向基层下沉,将“楚天舒阳光家园”融入社区(村)党群服务阵地,像这样的助残综合服务平台,全区已建成14家,今年可建成23家,实现乡镇(街道、试验区)、重点社区(村)全覆盖。同时,还将“小班化”服务机制引入其中,为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提供“家门口”的机构托养服务,真正实现了助残服务向基层延伸。

    走进许家冲村里的“美丽工坊”,宜昌沁邑民俗文化公司负责人正耐心地传授几位残疾人牵花绣的技艺,一只只香囊在他们手中即将制成。

    “在市、区残联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我们村在党员群众活动中心建起了‘楚天舒阳光家园’,成立了助残服务中心,还为残疾人开展手绣培训,随时随地对残疾人开展上门居家托养服务、日间照料和技能培训,残疾人过上了幸福生活,我们也安心。”村党支部书记谢蓉笑道。

    个性化服务:让“阳光”定制到家

    中药材产业是夷陵区西北山区的支柱产业。下堡坪乡残联联合雾渡河、樟村坪两镇残联,为当地残疾人提供猕猴桃、白芷种植技能培训,已培训100多人次。

    “学员费用、老师讲课费、住宿费、场地费等费用,都是区残联支持的。”下堡坪乡残联残疾人专职委员严慧告诉记者。

    为充分激发基层残联活动积极性,夷陵区残联为每个乡镇(街道、试验区)预算并下拨残疾人事业发展经费3万元,有力保障了基层服务残疾人活动经费。在政策、资金等各方面支持下,夷陵区不少地方的助残服务呈现出各具特色的个性化地域特征。

    “在残疾人培训就业这块,比如雾渡河小庙村的竹篾手编、小溪塔望江社区的服装代工、太平溪许家冲的牵花绣、邓村乡的高山豆腐乳等,都各具特色。”区残联办公室工作人员邓里鹏介绍。

    个性化服务,更体现在服务定制上。家住黄花镇上洋村三组的易正香由于右大腿截肢,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假肢。区残联得知消息后,联系上了宜昌优邦假肢公司,专门上门为她定制假肢。

    “每个残疾人的需求是不同的,我们定制的服务就需要更精细、更精准、更精心,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我们的残疾人群体。”区残联副理事长周建红说。

    在夷陵区残联指导下,一个个提供个性化服务的社会组织竞相涌现,成为残疾人的好帮手。截至目前,全区共引进第三方助残机构5家,培育孵化助残社会组织7家,为残疾人提供医疗、社工、假肢、助听、家政、心理咨询等全方位的个性化服务。

    融合式服务:让“阳光”普照峡江

    不久前,瘫痪在床且双目失明的张秀连终于完成了残疾等级鉴定。由区残联联合夷陵人民医院组成的残疾等级评定专家团队,驱车两个多小时来到樟村坪镇羊角山村,开展服务残疾人“乡村行”活动。

    这个专家团队的成员,都是根据张秀连的残疾状况,针对性挑选配备的,包括夷陵人民医院眼科主任程文武、骨科专家蔡宏新,从医经验十分丰富。

    “我们给她做了健康检查,对她的情况也进行了更深入的了解。通过鉴定,她的残疾等级为视力一级,办理残疾人证后就能免申即享各种惠残政策。”程文武告诉记者。

    夷陵区国土面积3439平方公里,持证残疾人1.66万名,其中重度残疾6050人。怎样有效地开展助残服务呢?区残联创新融合式服务模式,把资源、服务、平台高效整合起来,推出一揽子“阳光”助残行动。依托“全国助残日”“世界残疾人日”等节日和城乡楚天舒“阳光家园”,每年组织开展为期3个月的服务残疾人“乡村行”“企业行”活动,定期组织评定专家、医疗团队开展上门评残、上门筛查、科学用眼、听力保护等服务和知识宣讲,同时将党的好方针、好政策带到残疾人身边,共享社会发展成果,让“阳光”普照夷陵大地。

    “今年以来,我们开展服务残疾人‘乡村行’‘企业行’活动,已服务残疾群众(职工)1104人,其中残疾评定526人、白内障筛查411人、儿童筛查22人、辅具需求109人、康复需求36人,参与活动工作人员共125人次,参与志愿服务80人,实现行动不便和困难重度残疾人办证‘零跑次’目标。”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主任陈朝阳说。

    “未来,我们将按照‘残健融合 共同缔造’行动的要求,不断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残疾人工作治理体制机制创新,推动残疾人服务向基层延伸下沉,让每位残疾人都享受到‘阳光雨露’,为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更大力量。”区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王伟表示。

    责任编辑:张玉婷

    评论0

      0.26378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