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区[切换]
  登录  |   注册
关注农村,深入农村,传播农村!

名副其“石”

综合 田野上 发布 来源: 浏览801次时间:2024-05-30 08:00

讲述地名故事,传承民间文化,弘扬夷陵精神。由夷陵区融媒体中心、湖北大老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夷陵区文联倾力联办的“大老岭杯”【说古道今·地名传说】栏目,今天推出第九期《名副其“石”》:

今天要说的夷陵这些地方
在岁月的长河中
因为偶然发现或从天而降
一块乃至几块神奇的石头而得名
正所谓
从恰逢其“石”到名副其“石”
它们背后的故事
又是怎样的呢?

灯影石

夷陵区三斗坪镇的三峡人家风景区内,有四块巨大的天然奇石,有序地排列屹立,当地称作灯影石。

远眺灯影石 拍摄:望开喜

灯影石酷似《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的生动形象。前面一石似孙悟空一手持金箍棒,一手搭作凉棚,跨过一条小溪,纵身远眺,在前面探路。随后一石似紧跟的猪八戒,捧着肚皮,一步三晃,探头探脑。还有一石似沙和尚肩落重担,紧步相随。另有一石最为独特,似唐僧安然坐骑,合掌缓行,其形象逼真,栩栩如生,令人称奇。

近观“神石” 图源:三峡人家

每当夕阳西照,晚霞透衬峰顶时,四块奇石映于深蓝色的天幕上,远远望去,就好像灯影戏唐僧师徒四人的优美造型,故名灯影石。当地有一民谣形象地比喻道:“孙悟空开路在先,猪八戒牵马过山,唐三藏合掌端坐,沙和尚经囊在肩。”近代文学大家郭沫若看到如此美景时,对它们大加称颂,并赞叹不已,欣然写下了“唐僧师弟立山头,灯影联翩猪与猴”的佳句。

沙僧石 图源:三峡人家

灯影石中最负盛名的是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石的沙僧石,呈蘑菇云状,矗立于悬崖绝壁之巅,测算重达100余吨,底部的支撑面积不足0.5平方米,虽如此悬险,而历经千万年间的地质变化和风吹雨打,却安然无恙。

关于灯影石的来历,也是由《西游记》衍生出来的神话传说,说是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归来路过此地,江中一只千年乌龟精驮他们过江,向唐僧问及当年请唐僧在西天佛祖面前说情,让它能早日脱壳成仙的事。哪知唐僧求经心切给忘了,乌龟精一气之下,沉入江中,致使唐僧师徒和经书落水,悟空等赶忙救起师父,并打捞起经书,铺在莲沱后面的山腰上翻晒。乌龟精见状,又爬出水面,口吐狂风,想把经书吹散。悟空从身上拔下四根毫毛,吹口气,变成了师徒四人的化身,飞身落到江对岸的山顶,便形成了现在的灯影石。那乌龟精中计,便向灯影石拼命地口吐狂风,吹得是沙石飞舞,地动山摇,谁知这师徒四人乃山石所化,竟纹丝不动,其风吹过的背后山梁中便形成了今天怪石林立的“乱石穿空”之景。

三峡人家

随着夷陵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三峡人家风景区已于2011年获评国家5A级旅游景区,景区以“湾急、石奇、谷幽、洞绝、泉甘”而名扬四海,其中灯影石成为西陵峡的标志性景观。

头顶石

三斗坪镇还有个地方叫头顶石。过去曾设头顶石大队,后又改为头顶石村。头顶石的来历,与大禹在三峡治水的传说有关。


头顶石村景 图源:头顶石村委会

古时候,长江三峡经常闹水灾,玉皇大帝派大禹到三峡治水,大禹整天忙于治水,从不休息,更不回家,妻子玉英天天给他送饭。有一天,玉英给大禹送饭,没见大禹,怎么呼喊也听不见大禹的回声,经打听得知大禹上了黄牛山,找黄牛帮忙治水去了。她顺着大禹的脚印找到半山腰,见大禹在一个山槽中化成了一个七八丈高的石人。玉英伤心地走到石人身边,哭了不知多长时间,不吃不喝,舍不得离开。天长日久,头上蓬了一层又一层灰,身上也落满了草渣和树叶子。东海龙王见玉英像从粪堆里爬出来的一样,就在山峰后点化一股泉水,让玉英洗澡。

山腰景象 图源:头顶石村委会

大禹的儿子启见母亲送饭上山这么长时间没回来,向旁人打听了母亲的去处,顺着别人指的方向上山去找。当启快爬上黄牛岩山顶时,恰巧玉英正赤身裸体在一个水坑里洗澡。天上的太白金星见了,连忙搬了块大石头压到了启身上,不让他上山。启被大石头压着,想走也走不动,最后化成了一个石人,长年累月地站在那里。

头顶石 图源:头顶石村委会

后来,人们把禹王化石的峡沟叫“石人槽”,把山峰后禹王妻子洗澡的石盆叫“洗仙盆”,把黄牛岩山峰上那个顶石板的石人叫“头顶石”。

从头顶石村鸟瞰三峡大坝 图源:头顶石村委会

如今的头顶石村,是黄牛岩极顶风景区所在地,可以鸟瞰举世闻名的三峡大坝。该村还是三斗坪镇桑蚕种养殖大村,通过大力推进农旅融合和乡村振兴,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摞牢石

在夷陵区雾渡河镇交战垭村委会对面山林里,有个乌龟状的巨石,“肚子”搁在黄瓜背状石头上面,两石之间塞一个脸盆大的三角形石头,成为一大奇观。这个石头名叫“摞牢石”,相传为三国名将关羽所放。

摞牢石 拍摄:刘之明

老辈们传讲,三国时期关羽率军在交战垭与曹军作战,大获全胜。关军在摞牢石附近山湾里休整两天,得到一些补给,准备择日继续向北前进。这天,风和日丽,关羽率军在一块平地操练。休息时,关羽坐在一个大石头上抽了一袋烟,烟袋脑壳里塞了些烟渣,顺手在大石头上磕烟袋脑壳。有人见关羽心情好,指着大石头开玩笑说:“将军,您能不能把这个大石头搬起来,亮个功夫我们开开眼?”关羽站起身,围着石头转了一圈,拿烟袋脑壳在石头上敲了几下,石头就松动了。关羽说:“这个石头嘛,我不用手搬,用烟袋脑壳就可以挑起来。”说完,就真的用烟袋脑壳把大石头挑起来了,搁在旁边一个黄瓜背的石头上,关羽怕没搁稳,先是搬一个小石头塞在中间,然后伸出两臂,把上面的石头抱起摞动了一下,就这一摞,大石头就乖乖地躺在“黄瓜背”上,搁得稳稳当当。士兵们看的惊呆了,关羽搁上去的这个大石头,远看像个条墩,近看像个神龟,其体积足有一间屋大。士兵们说关羽不是凡人是神仙。

小石撑大石 拍摄:刘之明

也有人担心时间长了,石头会滚下来。关羽看透了人们的心思,当场叫了百名将士去推,可是怎么也推不动。斗转星移,经过近两千年的风吹雨打,沧海桑田,神奇的“乌龟”仍然趴在“黄瓜背”上,没有丝毫改变。不知什么朝代,人们因为关羽把这个乌龟状的巨石搁在黄瓜背状的石头上,摞得稳当牢固,就称这个石头叫“摞牢石”,后来又把撂牢石这一带地名都称摞牢石。
还有一种说法,说当年关羽在交战垭打了胜仗,率军在此地休整两天,临走时下雨,地上滑,关羽牵来赤兔马,站在那个黄瓜背石头上,连跨几次跨不到马背上。关羽往身后看,赵累、马良等将领也是一样,上不了马。关羽一着急,用烟袋杆子挑来这个巨石,搁在黄瓜背的石头上当上马墩,关羽爬到巨石顶上,一步就跨上了马背。将士们也跟着爬到巨石头顶跨上了马背。大队人马离开了这里,当地人出于好奇,爬到巨石上面看,发现石头上面踩出了一个深深的脚印。至今,脚迹窝还依稀可见。

石上脚印 拍摄:刘之明

20世纪60年代以前,摞牢石这里是一条骡马古道。新中国成立初期,通往樟村坪的电话线经过交战垭,顺着这条老路往前走,许多人把电话线当作认路的标记。来往行人尤其是老年人,大都要在摞牢石歇脚,讲述和回味摞牢石的故事。上世纪60年代,交战垭公社在摞牢石这里办茶场、林场,还办过耕读中学,一度很热闹。一些学生爬到摞牢石顶上玩,站得高看得远,特别高兴。有人粗略丈量过,摞牢石长约6米、宽约4米、高约2米,除去空缺部分,足有30立方米,总重约90吨左右。很难想像,一千多年前,关羽究竟是怎么搁上去的。70年代以后,村里通了新公路,从摞牢石老路走得人越来越少,千年的骡马古道慢慢废弃,但是摞牢石依然还在那里坚守。

交战垭村景 图源:网络

从古至今,交战垭村人们把摞牢石当神仙看待,也常有外地人慕名去游玩。还有人萌生了规划投资开发摞牢石景区的想法,大家都充满了期待。

与三国故事相关的还有:三斗坪镇白果埫村将军石,相传张飞在岩石上呼叫救兵而得名;黄花镇上洋村架锅石,相传关羽在石头上架锅煮饭而得名;黄花镇张家口村棋盘石,相传关羽在此与马良下棋而得名;黄花镇张家口村躲子石,相传关羽之子关平在此躲过追兵而得名。

与神话故事相关的还有:太平溪镇古村坪村龙头石,因青白二龙幻化成石、护佑百姓而得名;分乡镇中洲山村柳树垭到十字沟半山腰女儿石,因有一石柱形似亭亭仙女,给百姓带来福祉而得名;分乡镇金竹村和南垭村交界处乌龟石,因有一妖龟毁坏庄稼被制服而得名……

(来源:夷陵发布)

责任编辑:陈铭

评论0

    名副其“石”

    综合 田野上 发布 2024-05-30 08:00

    讲述地名故事,传承民间文化,弘扬夷陵精神。由夷陵区融媒体中心、湖北大老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夷陵区文联倾力联办的“大老岭杯”【说古道今·地名传说】栏目,今天推出第九期《名副其“石”》:

    今天要说的夷陵这些地方
    在岁月的长河中
    因为偶然发现或从天而降
    一块乃至几块神奇的石头而得名
    正所谓
    从恰逢其“石”到名副其“石”
    它们背后的故事
    又是怎样的呢?

    灯影石

    夷陵区三斗坪镇的三峡人家风景区内,有四块巨大的天然奇石,有序地排列屹立,当地称作灯影石。

    远眺灯影石 拍摄:望开喜

    灯影石酷似《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的生动形象。前面一石似孙悟空一手持金箍棒,一手搭作凉棚,跨过一条小溪,纵身远眺,在前面探路。随后一石似紧跟的猪八戒,捧着肚皮,一步三晃,探头探脑。还有一石似沙和尚肩落重担,紧步相随。另有一石最为独特,似唐僧安然坐骑,合掌缓行,其形象逼真,栩栩如生,令人称奇。

    近观“神石” 图源:三峡人家

    每当夕阳西照,晚霞透衬峰顶时,四块奇石映于深蓝色的天幕上,远远望去,就好像灯影戏唐僧师徒四人的优美造型,故名灯影石。当地有一民谣形象地比喻道:“孙悟空开路在先,猪八戒牵马过山,唐三藏合掌端坐,沙和尚经囊在肩。”近代文学大家郭沫若看到如此美景时,对它们大加称颂,并赞叹不已,欣然写下了“唐僧师弟立山头,灯影联翩猪与猴”的佳句。

    沙僧石 图源:三峡人家

    灯影石中最负盛名的是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石的沙僧石,呈蘑菇云状,矗立于悬崖绝壁之巅,测算重达100余吨,底部的支撑面积不足0.5平方米,虽如此悬险,而历经千万年间的地质变化和风吹雨打,却安然无恙。

    关于灯影石的来历,也是由《西游记》衍生出来的神话传说,说是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归来路过此地,江中一只千年乌龟精驮他们过江,向唐僧问及当年请唐僧在西天佛祖面前说情,让它能早日脱壳成仙的事。哪知唐僧求经心切给忘了,乌龟精一气之下,沉入江中,致使唐僧师徒和经书落水,悟空等赶忙救起师父,并打捞起经书,铺在莲沱后面的山腰上翻晒。乌龟精见状,又爬出水面,口吐狂风,想把经书吹散。悟空从身上拔下四根毫毛,吹口气,变成了师徒四人的化身,飞身落到江对岸的山顶,便形成了现在的灯影石。那乌龟精中计,便向灯影石拼命地口吐狂风,吹得是沙石飞舞,地动山摇,谁知这师徒四人乃山石所化,竟纹丝不动,其风吹过的背后山梁中便形成了今天怪石林立的“乱石穿空”之景。

    三峡人家

    随着夷陵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三峡人家风景区已于2011年获评国家5A级旅游景区,景区以“湾急、石奇、谷幽、洞绝、泉甘”而名扬四海,其中灯影石成为西陵峡的标志性景观。

    头顶石

    三斗坪镇还有个地方叫头顶石。过去曾设头顶石大队,后又改为头顶石村。头顶石的来历,与大禹在三峡治水的传说有关。


    头顶石村景 图源:头顶石村委会

    古时候,长江三峡经常闹水灾,玉皇大帝派大禹到三峡治水,大禹整天忙于治水,从不休息,更不回家,妻子玉英天天给他送饭。有一天,玉英给大禹送饭,没见大禹,怎么呼喊也听不见大禹的回声,经打听得知大禹上了黄牛山,找黄牛帮忙治水去了。她顺着大禹的脚印找到半山腰,见大禹在一个山槽中化成了一个七八丈高的石人。玉英伤心地走到石人身边,哭了不知多长时间,不吃不喝,舍不得离开。天长日久,头上蓬了一层又一层灰,身上也落满了草渣和树叶子。东海龙王见玉英像从粪堆里爬出来的一样,就在山峰后点化一股泉水,让玉英洗澡。

    山腰景象 图源:头顶石村委会

    大禹的儿子启见母亲送饭上山这么长时间没回来,向旁人打听了母亲的去处,顺着别人指的方向上山去找。当启快爬上黄牛岩山顶时,恰巧玉英正赤身裸体在一个水坑里洗澡。天上的太白金星见了,连忙搬了块大石头压到了启身上,不让他上山。启被大石头压着,想走也走不动,最后化成了一个石人,长年累月地站在那里。

    头顶石 图源:头顶石村委会

    后来,人们把禹王化石的峡沟叫“石人槽”,把山峰后禹王妻子洗澡的石盆叫“洗仙盆”,把黄牛岩山峰上那个顶石板的石人叫“头顶石”。

    从头顶石村鸟瞰三峡大坝 图源:头顶石村委会

    如今的头顶石村,是黄牛岩极顶风景区所在地,可以鸟瞰举世闻名的三峡大坝。该村还是三斗坪镇桑蚕种养殖大村,通过大力推进农旅融合和乡村振兴,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摞牢石

    在夷陵区雾渡河镇交战垭村委会对面山林里,有个乌龟状的巨石,“肚子”搁在黄瓜背状石头上面,两石之间塞一个脸盆大的三角形石头,成为一大奇观。这个石头名叫“摞牢石”,相传为三国名将关羽所放。

    摞牢石 拍摄:刘之明

    老辈们传讲,三国时期关羽率军在交战垭与曹军作战,大获全胜。关军在摞牢石附近山湾里休整两天,得到一些补给,准备择日继续向北前进。这天,风和日丽,关羽率军在一块平地操练。休息时,关羽坐在一个大石头上抽了一袋烟,烟袋脑壳里塞了些烟渣,顺手在大石头上磕烟袋脑壳。有人见关羽心情好,指着大石头开玩笑说:“将军,您能不能把这个大石头搬起来,亮个功夫我们开开眼?”关羽站起身,围着石头转了一圈,拿烟袋脑壳在石头上敲了几下,石头就松动了。关羽说:“这个石头嘛,我不用手搬,用烟袋脑壳就可以挑起来。”说完,就真的用烟袋脑壳把大石头挑起来了,搁在旁边一个黄瓜背的石头上,关羽怕没搁稳,先是搬一个小石头塞在中间,然后伸出两臂,把上面的石头抱起摞动了一下,就这一摞,大石头就乖乖地躺在“黄瓜背”上,搁得稳稳当当。士兵们看的惊呆了,关羽搁上去的这个大石头,远看像个条墩,近看像个神龟,其体积足有一间屋大。士兵们说关羽不是凡人是神仙。

    小石撑大石 拍摄:刘之明

    也有人担心时间长了,石头会滚下来。关羽看透了人们的心思,当场叫了百名将士去推,可是怎么也推不动。斗转星移,经过近两千年的风吹雨打,沧海桑田,神奇的“乌龟”仍然趴在“黄瓜背”上,没有丝毫改变。不知什么朝代,人们因为关羽把这个乌龟状的巨石搁在黄瓜背状的石头上,摞得稳当牢固,就称这个石头叫“摞牢石”,后来又把撂牢石这一带地名都称摞牢石。
    还有一种说法,说当年关羽在交战垭打了胜仗,率军在此地休整两天,临走时下雨,地上滑,关羽牵来赤兔马,站在那个黄瓜背石头上,连跨几次跨不到马背上。关羽往身后看,赵累、马良等将领也是一样,上不了马。关羽一着急,用烟袋杆子挑来这个巨石,搁在黄瓜背的石头上当上马墩,关羽爬到巨石顶上,一步就跨上了马背。将士们也跟着爬到巨石头顶跨上了马背。大队人马离开了这里,当地人出于好奇,爬到巨石上面看,发现石头上面踩出了一个深深的脚印。至今,脚迹窝还依稀可见。

    石上脚印 拍摄:刘之明

    20世纪60年代以前,摞牢石这里是一条骡马古道。新中国成立初期,通往樟村坪的电话线经过交战垭,顺着这条老路往前走,许多人把电话线当作认路的标记。来往行人尤其是老年人,大都要在摞牢石歇脚,讲述和回味摞牢石的故事。上世纪60年代,交战垭公社在摞牢石这里办茶场、林场,还办过耕读中学,一度很热闹。一些学生爬到摞牢石顶上玩,站得高看得远,特别高兴。有人粗略丈量过,摞牢石长约6米、宽约4米、高约2米,除去空缺部分,足有30立方米,总重约90吨左右。很难想像,一千多年前,关羽究竟是怎么搁上去的。70年代以后,村里通了新公路,从摞牢石老路走得人越来越少,千年的骡马古道慢慢废弃,但是摞牢石依然还在那里坚守。

    交战垭村景 图源:网络

    从古至今,交战垭村人们把摞牢石当神仙看待,也常有外地人慕名去游玩。还有人萌生了规划投资开发摞牢石景区的想法,大家都充满了期待。

    与三国故事相关的还有:三斗坪镇白果埫村将军石,相传张飞在岩石上呼叫救兵而得名;黄花镇上洋村架锅石,相传关羽在石头上架锅煮饭而得名;黄花镇张家口村棋盘石,相传关羽在此与马良下棋而得名;黄花镇张家口村躲子石,相传关羽之子关平在此躲过追兵而得名。

    与神话故事相关的还有:太平溪镇古村坪村龙头石,因青白二龙幻化成石、护佑百姓而得名;分乡镇中洲山村柳树垭到十字沟半山腰女儿石,因有一石柱形似亭亭仙女,给百姓带来福祉而得名;分乡镇金竹村和南垭村交界处乌龟石,因有一妖龟毁坏庄稼被制服而得名……

    (来源:夷陵发布)

    责任编辑:陈铭

    评论0

      0.26083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