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发新材料产业园。(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曙松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金凌云 通讯员 蔡亮 谭雪姣
1月15日,兴发集团宜昌新材料产业园,五颜六色的有机硅餐具、不同包装的绿色生态除草剂、各类电子级化学品琳琅满目。
“别看它们应用于不同领域,生产过程中却是环环相扣。”园区办公室相关负责人宋燕君介绍。
作为国家循环改造示范园区,兴发园区内10多家企业互为上下游配套企业,耦合发展。园区微电子新材料、有机硅新材料、草甘膦三大产业高度关联,利用不同产品间的共生耦合关系,每一个产品及其副产物都是下游产品的原材料。
建绿色循环产业园变废为宝
在兴发集团宜昌新材料产业园,最典型的就是草甘膦与有机硅的循环。草甘膦是一种绿色生态除草剂,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副产物氯甲烷;这部分副产物通过管道输送,可应用于生产有机硅;有机硅副产的盐酸再回头全部用于生产草甘膦,这一循环也被称为兴发“魔环”。
从2016年起,该园区累计投资约70亿元,按照循环化的思路,加强技术创新和工艺改进,延长产业链,将各个环节的副产物转化为其他环节的原材料。
“没有绝对的废物,只有放错位置的资源。”宋燕君说,每天都有源源不断的副产品,在这里“变废为宝”。离子膜烧碱的主产品烧碱、氯气、盐酸可用来生产草甘膦;草甘膦副产的氯甲烷、工业盐可用于生产有机硅、烧碱;有机硅生产副产物一甲基三氯硅烷、三甲基一氯硅烷,分别作为原料输往汇富纳米、苏鹏公司。
一个管道飞架至马路对面,这是园区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运输管道,有机硅副产物一甲基三氯硅烷就从这个管道运输至汇富纳米,用于生产气相法二氧化硅。
一甲基三氯硅烷是一种危险品,需要进行专业的危险品运输和处理,如果无法有效消纳,有机硅单体原料就很难扩大生产规模。但在科技加持下,危废品点石成金,成为生产原材料,身价也随之“水涨船高”,最高可卖到5000元一吨。
每年节水1亿吨减排200万吨
在园区企业苏鹏公司蒽醌车间尾气深度治理项目现场,成套的尾气处理装置正全速运转。
兴发环保科技公司总经理杨坤介绍,这是与苏鹏公司合作开展的尾气深度治理示范工程,用于处理甲苯、氯苯精馏过程中产生的挥发性有机物。
“过去这类挥发性有机物通常作为危废直接处理,现在我们采用树脂吸附,进行回收利用。”杨坤介绍。
采用树脂吸附尾气中的甲苯、氯苯后,再用蒸汽加热的方式对其进行脱附。脱附后的树脂继续使用,而脱附后的甲苯、氯苯和水的混合物则冷却降温后自然沉降分离出水和甲苯、氯苯,继续应用于生产。这一循环过程,不仅实现了尾气稳定达标排放,可以帮企业每年可回收甲苯、氯苯分别约30吨、100吨,各节省采购成本约18.9万元、84万元。
2018年以来,兴发环保科技公司与园区众多公司开展水、气循环治理项目。在泰盛公司,白水膜处理装置采用纳滤膜、脱氨膜等新型高效处理工艺,将废水中的乌洛托品通过纳滤膜回收的工艺进行浓缩回收,回收后乌洛托品水溶液可继续用于甘氨酸生产。据了解,这一装置回收率已经达到99%,每年预计回收乌洛托品约330吨,合计节约采购成本约227.7万元。
园区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园区已基本建成节能环保型生产体系,每年节约煤、磷等矿产资源约50万吨,节水约1.1亿吨,减少废弃物外排量约200万吨,直接增效约8亿元,磷化工单耗、废弃物综合利用指标等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责任编辑:祁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