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区[切换]
  登录  |   注册
关注农村,深入农村,传播农村!

非凡十年丨荆山楚水间,“坝头库首第一村”这样破解致富“密码”

村务 村管理员 发布 来源: 许家冲村 浏览1444次时间:2022-08-01 10:38

三峡大坝北岸,一栋栋白墙灰瓦的民宅依山而建;“峡江秀女”“生态茶园”的壁画让普通的民宅填满了峡江风情;移民陈列馆里参观者认真聆听,不时按下相机快门键……

这就是许家冲村,一个隶属于宜昌市夷陵区太平溪镇的小村子,它与三峡大坝直线距离不过500米,有“坝头库首第一村”的美誉。

SNZNCaEJDmkTSiBs.jpg

2018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许家冲村,实地察看三峡移民新村建设和生产生活情况时强调,乡村振兴不是坐享其成,等不来、也送不来,要靠广大农民奋斗,村党支部要成为帮助农民致富、维护农村稳定、推进乡村振兴的坚强战斗堡垒。

4年过去了,许家冲人牢记嘱托,用自己的双手开辟出致富路。近日,津云新闻记者走进许家冲,探寻这里的致富“密码”。

一把木棒槌背后的移民故事

出了宜昌城,汽车在高速公路上沿长江逆流而上,掠过数不清的奇峰怪石,遇见大大小小的商贾货船。

临近许家冲村,带有“水电”字样的路牌渐渐多了起来,这就意味着离三峡大坝不远了。第一次前来的访客,并不知道是先进村还是先看到大坝。

村落依山就势,田地如井字,没有楼台轩榭,也没有古村民宅,“峡江秀女”“生态茶园”的壁画让一栋栋白墙灰瓦的民宅变得“摩登”,许家冲村靓丽有范儿。

bwtDYx81jzEfHRt1.jpg

“百家宴饭庄”的老板娘刘正清在家门口的空地上用传统农具敲打着晒干的豆子秸秆,每敲打一下就会有大粒的豆子破皮而出,蹦蹦跳跳得散落四周。

新鲜的豆子是难得的食材,身为厨师的刘正清自然不会“放过”这些豆子,她的菜单里用豆子做原料的菜就超过5种。打完豆子,刘正清端着一盆脏衣服来到村委会旁边的公共洗衣池清洗。

2018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许家冲村,遇到了正在洗衣服的村民,总书记与村民们亲切交谈,刘正清就在村民当中,她向总书记介绍了洗衣服的工具——木棒槌,当时刘正清使用的木棒槌是她公婆留下来的。

刘正清曾经住在长江边,紧邻现在三峡大坝永久船闸。1994年,因为修建大坝,刘正清全家成为村里第一批移民。刘正清和丈夫就近搬迁到许家冲村,他们的哥哥外迁到夷陵区。全家搬迁前,公婆将用了一辈子的千担一分为二留给两兄弟。

千担虽是木头做的一种简易的工具,但它却是峡江人离不开的物件,大到上百斤的粮食,小到日用杂货,用千担挑着可以灵活穿梭在山路崎岖的峡江两岸。公婆把千担拆分,是为了让兄弟俩永远记住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

村里的路修好了,汽车开进来了,千担的用处越来越少了。刘正清将千担的一部分改造成了洗衣服的棒槌,让千担继续发挥作用。

对刘正清来说,木棒追不仅是日常工具,更是她家的移民故事。如今刘正清吧木棒槌捐献给了村里的移民文化博物馆,让更多的人了解三峡库区的移民历史。

《党员公约》引领基层治理

1994年、2005年许家冲村经历了两次合村,原覃家沱村、苏家坳村、西湾村陆续并入,形成现在的新许家冲村。由于三峡工程建设急、搬迁急、安置急,刚搬来时,村里人均不到三分地,缺乏生产资料,村民一时无法适应,村民之间的土地纠纷、邻里关系等矛盾和问题比较突出。怎样让许家冲人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是摆在当时村党支部班子成员面前的现实难题。

党支部副书记朱崇军介绍,首先从观念和理论上做出改变,《党员公约》应运而生。村党组织成员自创《党员公约》,结合流传于三峡地区的民俗曲腔,把乡村乡规唱出来,让党员和群众把规矩唱在嘴边,记在心里,引导村风村俗。“坝头库首第一村,三峡茶谷东大门……”“勤劳致富靠双手,发展产业我带头……”内容通俗易懂,《党员公约》成了许家冲的“治村之宝”。

d72Sx4HN6FGRFKxQ.jpg

朱崇军介绍说,2018年前的公约是村委会层面制定,现行公约是开门定约,最大限度调动各方积极性,引导村民线上线下参与制定。

近4年来,许家冲村不断加强支部建设,将《党员公约》由少数党员的“独唱”变成全村人民的“合唱”,创新“三约三引”支部工作法。即“党员公约”引领党员担当有为、当好表率;“村规民约”引导村民崇法向善、同心同德;“共富合约”引联社会组织兴业富民,为实现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促进乡村振兴凝聚合力。

许家冲村围绕公约设岗定责,根据民主评议和群众评价情况实施奖惩,有42名在村党员发挥个人特长,组建家政便民、巾帼卫生、和谐调解、清河护江、治安联防5支服务队,争当先锋、竞相服务。村民说,村里生活一年比一年好,都是支部、党员头带得好。

生态+产业助推乡村振兴

改变了村民的观念,许家冲可以放开手脚在乡村振兴上大干一场了,许家冲人迈出的第一步就是乡村环境治理。

在刘正清每天洗衣服的洗衣池旁边有红色、蓝色、褐色、绿色4种塑料桶,整齐排列。普通垃圾,餐厨垃圾、医疗罐、酒瓶类垃圾、可循环利用的垃圾实现分装。村里采取积分兑换方式,鼓励村民将家里可回收利用的塑料、泡沫等收集起来,兑换生活用品,解决了白色垃圾的回收问题,避免流入长江。

垃圾分类、干湿分离、污水截污,在许家冲村已实现户户全覆盖。洗衣池的对面,就是许家冲村污水处理厂。朱崇军介绍说,污水处理厂每天可以处理1.1万吨污水,处理后水质稳定达到二类Ⅰ级标准再排进长江。

ns4fBr4bPXs4m7tP.jpg

近几年,许家冲村内大部分土地已退耕还林,森林覆盖率达到90%以上,少量耕地大多种了茶树。

宜昌双狮岭茶业专业合作社是村里茶叶种植“大户”,主打绿色有机茶,带动周边近千家茶农。在合作社的生产车间里,分拣设备正在将茶叶按照不同等级分类,分类好的茶叶经过包装后就可以上市销售了。

zJj9i7ztmrXWC5jQ.jpg

合作社顾问、许家冲村老党支部书记李文洪说,目前,双狮岭合作社在夷陵区有5000亩有机茶生产基地,网络茶农近千家,年产干茶2000吨,其中精制绿茶200吨。不仅带动茶农、社员共同致富,还做强了村集体经济。2020年,许家冲村农民人均纯收入20380元,集体经济收入53万元,较2017年分别增长47.9%、100.3%。

73yjJTex6pzFAZ7b.jpg

为了推介许家冲的绿色有机茶,从许家冲走出去的大学生望华鑫回乡创业,将茶园农活、茶叶烘炒过程、泡茶技艺等线上直播。通过互联网,串起茶叶产业链,蹚出电商销售新路子。

望华鑫希望通过不断丰富“观、采、制、品、学、宿”茶旅融合产品,她带领合作社600多户农民创新发展方式和经营业态,从精制高端茶到发展新零售、茶旅游,推动合作社茶产值从1000多万元提高到6000万元。

许家冲村刺绣创业带头人谢蓉立足峡江特色“牵花绣”,谢蓉和乡亲们从最初200平方米的小作坊起步,发展到现在1200多平方米的大车间,产值翻了10倍。2018年时,她们的手工艺品只有传统的香囊、鞋垫等30多个品种,到现在,已经有了更新潮的小锦鲤、小老虎等120多个品种。为满足更多人的需求,工厂还可以根据个性化需求定制产品。

在谢蓉的带动下,有百余位坝区移民妇女成为专业绣娘,还有30多位妇女做店铺客服,每人每年平均增收达三四万元。同时,谢蓉还把目光投向了乡村旅游,率先在许家冲村创办了民宿,为村民们发展农家乐和家庭旅馆提供了样板。

EpsbK4xz1rxs2fz4.jpg

朱崇军介绍说,许家冲村成了三峡周边小有名气的旅游“打卡地”,仅2021年就有近7万游客进村游玩住宿和采购。2021年许家冲村人均纯收入22476元,移民就业率达95%以上。该村先后荣获了“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等称号。

荆山楚水间,许家冲人用勤劳的双手将一个峡江移民村变成了乡村振兴的“明星村”,让山重水复的遥远变成了触手可及的画面。

(转载自:津云)

评论0

    非凡十年丨荆山楚水间,“坝头库首第一村”这样破解致富“密码”

    村务 村管理员 发布 许家冲村 2022-08-01 10:38

    三峡大坝北岸,一栋栋白墙灰瓦的民宅依山而建;“峡江秀女”“生态茶园”的壁画让普通的民宅填满了峡江风情;移民陈列馆里参观者认真聆听,不时按下相机快门键……

    这就是许家冲村,一个隶属于宜昌市夷陵区太平溪镇的小村子,它与三峡大坝直线距离不过500米,有“坝头库首第一村”的美誉。

    SNZNCaEJDmkTSiBs.jpg

    2018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许家冲村,实地察看三峡移民新村建设和生产生活情况时强调,乡村振兴不是坐享其成,等不来、也送不来,要靠广大农民奋斗,村党支部要成为帮助农民致富、维护农村稳定、推进乡村振兴的坚强战斗堡垒。

    4年过去了,许家冲人牢记嘱托,用自己的双手开辟出致富路。近日,津云新闻记者走进许家冲,探寻这里的致富“密码”。

    一把木棒槌背后的移民故事

    出了宜昌城,汽车在高速公路上沿长江逆流而上,掠过数不清的奇峰怪石,遇见大大小小的商贾货船。

    临近许家冲村,带有“水电”字样的路牌渐渐多了起来,这就意味着离三峡大坝不远了。第一次前来的访客,并不知道是先进村还是先看到大坝。

    村落依山就势,田地如井字,没有楼台轩榭,也没有古村民宅,“峡江秀女”“生态茶园”的壁画让一栋栋白墙灰瓦的民宅变得“摩登”,许家冲村靓丽有范儿。

    bwtDYx81jzEfHRt1.jpg

    “百家宴饭庄”的老板娘刘正清在家门口的空地上用传统农具敲打着晒干的豆子秸秆,每敲打一下就会有大粒的豆子破皮而出,蹦蹦跳跳得散落四周。

    新鲜的豆子是难得的食材,身为厨师的刘正清自然不会“放过”这些豆子,她的菜单里用豆子做原料的菜就超过5种。打完豆子,刘正清端着一盆脏衣服来到村委会旁边的公共洗衣池清洗。

    2018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许家冲村,遇到了正在洗衣服的村民,总书记与村民们亲切交谈,刘正清就在村民当中,她向总书记介绍了洗衣服的工具——木棒槌,当时刘正清使用的木棒槌是她公婆留下来的。

    刘正清曾经住在长江边,紧邻现在三峡大坝永久船闸。1994年,因为修建大坝,刘正清全家成为村里第一批移民。刘正清和丈夫就近搬迁到许家冲村,他们的哥哥外迁到夷陵区。全家搬迁前,公婆将用了一辈子的千担一分为二留给两兄弟。

    千担虽是木头做的一种简易的工具,但它却是峡江人离不开的物件,大到上百斤的粮食,小到日用杂货,用千担挑着可以灵活穿梭在山路崎岖的峡江两岸。公婆把千担拆分,是为了让兄弟俩永远记住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

    村里的路修好了,汽车开进来了,千担的用处越来越少了。刘正清将千担的一部分改造成了洗衣服的棒槌,让千担继续发挥作用。

    对刘正清来说,木棒追不仅是日常工具,更是她家的移民故事。如今刘正清吧木棒槌捐献给了村里的移民文化博物馆,让更多的人了解三峡库区的移民历史。

    《党员公约》引领基层治理

    1994年、2005年许家冲村经历了两次合村,原覃家沱村、苏家坳村、西湾村陆续并入,形成现在的新许家冲村。由于三峡工程建设急、搬迁急、安置急,刚搬来时,村里人均不到三分地,缺乏生产资料,村民一时无法适应,村民之间的土地纠纷、邻里关系等矛盾和问题比较突出。怎样让许家冲人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是摆在当时村党支部班子成员面前的现实难题。

    党支部副书记朱崇军介绍,首先从观念和理论上做出改变,《党员公约》应运而生。村党组织成员自创《党员公约》,结合流传于三峡地区的民俗曲腔,把乡村乡规唱出来,让党员和群众把规矩唱在嘴边,记在心里,引导村风村俗。“坝头库首第一村,三峡茶谷东大门……”“勤劳致富靠双手,发展产业我带头……”内容通俗易懂,《党员公约》成了许家冲的“治村之宝”。

    d72Sx4HN6FGRFKxQ.jpg

    朱崇军介绍说,2018年前的公约是村委会层面制定,现行公约是开门定约,最大限度调动各方积极性,引导村民线上线下参与制定。

    近4年来,许家冲村不断加强支部建设,将《党员公约》由少数党员的“独唱”变成全村人民的“合唱”,创新“三约三引”支部工作法。即“党员公约”引领党员担当有为、当好表率;“村规民约”引导村民崇法向善、同心同德;“共富合约”引联社会组织兴业富民,为实现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促进乡村振兴凝聚合力。

    许家冲村围绕公约设岗定责,根据民主评议和群众评价情况实施奖惩,有42名在村党员发挥个人特长,组建家政便民、巾帼卫生、和谐调解、清河护江、治安联防5支服务队,争当先锋、竞相服务。村民说,村里生活一年比一年好,都是支部、党员头带得好。

    生态+产业助推乡村振兴

    改变了村民的观念,许家冲可以放开手脚在乡村振兴上大干一场了,许家冲人迈出的第一步就是乡村环境治理。

    在刘正清每天洗衣服的洗衣池旁边有红色、蓝色、褐色、绿色4种塑料桶,整齐排列。普通垃圾,餐厨垃圾、医疗罐、酒瓶类垃圾、可循环利用的垃圾实现分装。村里采取积分兑换方式,鼓励村民将家里可回收利用的塑料、泡沫等收集起来,兑换生活用品,解决了白色垃圾的回收问题,避免流入长江。

    垃圾分类、干湿分离、污水截污,在许家冲村已实现户户全覆盖。洗衣池的对面,就是许家冲村污水处理厂。朱崇军介绍说,污水处理厂每天可以处理1.1万吨污水,处理后水质稳定达到二类Ⅰ级标准再排进长江。

    ns4fBr4bPXs4m7tP.jpg

    近几年,许家冲村内大部分土地已退耕还林,森林覆盖率达到90%以上,少量耕地大多种了茶树。

    宜昌双狮岭茶业专业合作社是村里茶叶种植“大户”,主打绿色有机茶,带动周边近千家茶农。在合作社的生产车间里,分拣设备正在将茶叶按照不同等级分类,分类好的茶叶经过包装后就可以上市销售了。

    zJj9i7ztmrXWC5jQ.jpg

    合作社顾问、许家冲村老党支部书记李文洪说,目前,双狮岭合作社在夷陵区有5000亩有机茶生产基地,网络茶农近千家,年产干茶2000吨,其中精制绿茶200吨。不仅带动茶农、社员共同致富,还做强了村集体经济。2020年,许家冲村农民人均纯收入20380元,集体经济收入53万元,较2017年分别增长47.9%、100.3%。

    73yjJTex6pzFAZ7b.jpg

    为了推介许家冲的绿色有机茶,从许家冲走出去的大学生望华鑫回乡创业,将茶园农活、茶叶烘炒过程、泡茶技艺等线上直播。通过互联网,串起茶叶产业链,蹚出电商销售新路子。

    望华鑫希望通过不断丰富“观、采、制、品、学、宿”茶旅融合产品,她带领合作社600多户农民创新发展方式和经营业态,从精制高端茶到发展新零售、茶旅游,推动合作社茶产值从1000多万元提高到6000万元。

    许家冲村刺绣创业带头人谢蓉立足峡江特色“牵花绣”,谢蓉和乡亲们从最初200平方米的小作坊起步,发展到现在1200多平方米的大车间,产值翻了10倍。2018年时,她们的手工艺品只有传统的香囊、鞋垫等30多个品种,到现在,已经有了更新潮的小锦鲤、小老虎等120多个品种。为满足更多人的需求,工厂还可以根据个性化需求定制产品。

    在谢蓉的带动下,有百余位坝区移民妇女成为专业绣娘,还有30多位妇女做店铺客服,每人每年平均增收达三四万元。同时,谢蓉还把目光投向了乡村旅游,率先在许家冲村创办了民宿,为村民们发展农家乐和家庭旅馆提供了样板。

    EpsbK4xz1rxs2fz4.jpg

    朱崇军介绍说,许家冲村成了三峡周边小有名气的旅游“打卡地”,仅2021年就有近7万游客进村游玩住宿和采购。2021年许家冲村人均纯收入22476元,移民就业率达95%以上。该村先后荣获了“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等称号。

    荆山楚水间,许家冲人用勤劳的双手将一个峡江移民村变成了乡村振兴的“明星村”,让山重水复的遥远变成了触手可及的画面。

    (转载自:津云)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