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区[切换]
  登录  |   注册
乐天溪镇 莲沱村 枇杷,乡旅 村管理员:程开元,
已被浏览10.6万次
基础信息
村域面积:26平方公里
乡村人口:2482人
耕地面积:1680亩
林地面积:27000亩
产业信息
枇杷:200亩“大五星”枇杷
乡旅:民宿农家乐
地理位置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乐天溪镇莲沱村
村简介

莲沱村(原名瓦屋店村)位于长江西陵峡北岸,是一个依山傍水的典型小村镇。东面是有名的天柱山,西面有传说中唐僧晒过经书的“晒经坪”,南面是江南岸的奇峰——三把刀,前面江中是有名的“莲沱三漩”,北面有高耸的“猫子岩”。如今,三峡高速公路“莲沱特大桥”和国道“莲沱大桥”双双横跨于溪流两岸,宜(昌)大(老岭)公路、宜(昌)下(堡坪)公路交汇穿街而过,成了一个重要的纵横交叉的交通要塞。莲沱至夷陵区小溪塔镇里程32公里,顺江而下至宜昌市约35公里。现有居民 2565 余人。莲沱村,地貌构成比较复杂,一条莲沱溪把村分隔成了东西两半,西边(晒经坪)与下岸村接壤,南面(覃家台子)与唐家坝村接壤,东面(瓦屋店)与王家坪村接壤。2003年以前,它们是乐天溪镇的三个自然村,2003年3月,这三个村合并为一个村——莲沱村。

本村村域面积26平方公里,其中林地面积27000亩,耕地面积 1680亩。全村共有九个村民小组,1007户,2565人,其中村民代表28人,党员81人。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96户228人,其中一般贫困户28户79人、五保户11户13人、低保户57户136人。

全村共有村干部6人,9个村民小组长,27个村民代表,9个中心户,培养科技明白人20人。2011年先后被区委、区政府评为“文明村”、区林业局评为“林业产业发展先进单位”、区农经局评为“农村财务规范化建设示范村”、连续两年被镇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镇目标考核一等奖。村辖区共有驻地企业2家。多年来,按照“经济强村、产业富村、科技兴村、文明治村”的发展思路,以突出农业结构调整为主题,以进一步改善人民居住环境和提高农民收入为任务,以实现我村繁荣、稳定、和谐发展为目标,全面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

一、建制沿革

据《宜昌县志》(1991年版)记载,清、顺治四年(1647年),夷陵州隶荆州府;顺治五年,改“夷陵”为“彝陵”;雍正十三年(1735年),升彝陵州为宜昌府,并东湖县为宜昌府治。

1.1949年3月,宜昌县政府成立,设莲沱区,最早的区政府设在现在的九组覃元祥所在的天井屋;区委书记范近石。

2.1956年区委书记王树明,下辖牛坪、石门、晓峰、天柱山、唐家坝、沙坪、瓦窑坪7个公社;

3.1958年10月1日,撤区,建莲沱公社立实行政社合一体制。公社书记黄昌建,下辖覃家台、马场、中坝、晒金坪、瓦屋店五个大队;

4.1961年4月26日,设莲沱区,区委书记朱大财下辖瓦窑坪、天柱山、唐家坝、沙坪5 个公社。

5.1975年11月17日撤区并社,设莲沱公社,公社书记柳文汉、下辖唐家坝、李村沟、龙王淌、瓦屋店、覃家台、晒金坪、天柱山大队。1983年。葛洲坝建立,水位上涨,政府迁至乐天溪村幺棚子,以后更名为乐天溪镇由此而得名。

6.1984年2月,设莲沱区,下辖唐家坝、莲沱、天柱山、瓦窑坪、沙坪、石洞坪6个办事处。

7.1987年撤区并乡,属于乐天溪镇、设莲沱办事处,下辖覃家台、晒金坪、瓦屋店、唐家坝、马场、李村沟、龙王淌7个村。

8.2003年3月覃家台、瓦屋店、晒金坪三村合一,改名莲沱村。

二、经济发展基础

1、产业基础

2005年,莲沱村委会在农业上又制定新的发展目标,发展村办企业,带动农业发展,建设富裕文明的生态新村。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茶叶300亩,产量达到30万公斤,实现产值47万元。养猪100头以上商品猪的户达4户以上,新增能繁母猪50头。突出两种两养,达到人平增收200元。

2009年,莲沱村委会投资30万元,公路沿线发展板栗、枇杷、李子等精品小水果308亩,实现了人平增收500元的目标。

2015年,莲沱村委会以三峡人家、三峡大坝和宜巴路奇石观光旅游为契机,大力打造宜巴路、芭杨路、张莲路沿线的小水果精品采摘园,引导有条件的贫困户种植板栗、枇杷、李子等精品小水果,以桂莲农产品合作社为龙头,积极建设精品小水果采摘园。

提档升级传统茶产业。积极支瑞华茶叶专业合作社等市场主体,加强对传统茶叶产业的扶持,对晒经坪片、覃家台片的空闲地以及300余亩农田进行改造,形成规模化种植;引进改良茶叶品种,大力发展小叶茶,提高茶叶产量和质量;改造一处原有茶叶加工厂,努力形成茶叶种植、采摘、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模式。

发展生态养殖业。积极对接专业合作社养殖业龙头企业,借助其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鼓励有条件的贫困户采取以建立专业养殖场和家庭散养相结合的模式,科学养殖蛋鸡、山羊、黄牛、黑猪、泥鳅等。

建设中药材种植基地,支持宜昌香源金银花家庭农场从事金银花茶有机种植、无硫化无害化生产和销售。现有机花茶及中药材种植面积50亩。

建设生态蔬菜种植基地。在二组杨家坪利用成片的农田建设生态蔬菜基地一处,组织有条件的贫困户成规模地种植蔬菜。联系专业部门入村开展种植技术培训,与大型企业单位并签订产销合同,按市场当期批发价上门收购。

成立电子商务服务点。与电商公司对接,在村委会成立电商服务点,并定期组织开展电商培训班,培育一支懂理念、会经营的电商人才队伍,指导有条件的贫困户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销售各类特色农产品。电商服务点与贫困户签订购销合同,定点、定期集中收购各类农产品,确保销售渠道畅通。

加大劳务输出,增加农民收入。针对无条件发展种养业或者其他特色产业的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帮助联系务工点,外出或就近务工确保收入稳定。

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把握产业融合发展趋势,依托“两坝一峡”及三峡人家资源优势,以长江水运文化、巴楚文化、嫘祖文化为依托,引入文博创意理念,支持渔舟唱晚亲莲居等村内民宿、餐饮主体,开发富有创意的三峡文博深度体验产品,打造与自然风光相结合的地域文化体验之地,激活地域传统文化产业,以文化软实力塑造区域旅游的核心竞争力。拓展农业的生态、休闲、旅游、体验功能,变田园为景观、变农事为农趣、变绿山为金山、变农产品为旅游商品,全力打造农旅融合,开发利用八二七闲置地,让贫困户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增收。

三、土地资源基础

莲沱,位于三峡天柱山山麓,地理位置极为特殊,以莲沱溪流为界,西边的晒金坪山脉呈平缓的斜坡状,东面的瓦屋店、覃家台子则山势险峻,重岩叠嶂。本世纪20年代,李四光曾专程到三斗坪的黄牛岩、石牌,江北的南沱等地,对黄陵背斜的震旦纪、寒武纪的地质结构进行详细考察,写成了《新华夏海之起源》的论文。1983年联合国来黄陵背斜考察,把黄牛岩至石牌一带的地质剖面点确定为世界寒武纪标准地质剖面点,作为重点保护的地带。李四光还创建了举世闻名的古生代标准地层——“震旦系(纪)”。李四光先生用西陵峡中典型地名将这一带的地质剖面冠名为:莲沱组。

气温 莲沱日平均气温介于15—22°C之间,年降水量平均在2000毫米左右,气候温暖,水分充足。晒经坪、覃家台片土壤呈酸性,适合种植茶叶、柑橘和板栗;瓦屋店土壤呈碱性,适合种植玉米、豆类等粮食作物。

山川 村属大巴山脉的荆山支脉,地层古老,以石灰岩、白云岩、变质岩、砂岩为主,局部有花岗岩分布。村内猫儿岩(海拔1124.4米),呈东南—西北走向。山峰重峦叠嶂,嶙峋怪石,形成高山、坡地、峡沟等多种地貌。

河流  村内有二大主流,一是西陵峡畔的长江,二是横溪河,横溪河流域是长江中游北岸的一级支流,位于宜昌市夷陵区西部。横溪河发源于下堡坪乡蒋家坪村的土地岭,流经莲子池、蛟龙寺、下堡坪、阴坪河、白竹坪、孙家河、跳鱼滩、唐家坝、聂家口、三道水、土地潭、穿过莲沱桥于岩门子注入长江。全长44.7公里,流域面积137.7平方千米,河床坡降2.12%。大小支流49条,最长的支流是大张溪,发源于金竹园,于聂家口汇入主流,长7.3公里,流域面积14.9平方公里。水域约35000立方米,卵石浅滩交相辉映,成为山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但汛期常形成洪水,引发泥石流等灾害,曾多次造成田毁屋塌人伤亡的悲剧。

土壤  据一九八一年全县第二次土壤普查统计,莲沱村土壤总面积53799亩,酸碱度5.2~5.6之间的有98.3亩,占耕地面积3.86%;酸碱度5.7~6.4之间的有328.9亩,占耕地总面积12.91%;酸碱度6.5~7.4之间的有788.5亩,占耕地30.97%;酸碱度7.5~8之间的有1330.7亩,占耕地的52.26%。土地生产力一级约2000亩,二级有300亩,三级有1628.4亩,四级有618亩。

瓦屋店土壤主要有岩渣泥土、白鳝土、狗屎黄土、糯黄土、丐黄土等。

晒经坪土壤有:扁石渣泥土、白鳝土、马肝土、大黄土等。

覃家台土壤为一种受风化和崩解碎片的矿质土壤,土壤母质为石灰岩、白云岩灰炭、泥灰岩、砾岩等,有机质含量1.52%,全含氮量0.19%,碱解氮含量97PPm,速效磷含量为2.05PPm,速效钾含量6.7PPm。腐殖质积累层80—100厘米。有机质含量3%,酸碱度6~8.1,土壤有鼓眼泥砂土、石渣子泥土、山地黄渣泥土、山地马肝土、底砾石灰紫色沙泥土、棕色石灰土等。

植被  莲沱村林业植被覆盖率为87.75%。林木有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群落种类中常见的有楠木、樟树、槠树、冬青、棕树、栓皮栎、泡桐、板栗、漆树、桦木、铁匠、龙木、油松、华山松等。灌木林有锯木、牛筋条、马桑、黄荆、五倍子、构树等。藤木有葛藤、猕猴桃、香果藤刺、金银花等。草木类有蕨类、白茅、地盘根、地衣、苔藓地被物。

森林  据1987年县森林勘查资料,全村山林面积为45300亩,占总面积的82.63%,其中用材林37883亩,占山林总面积的83.63%,薪炭林4114亩,占山林总面积的9.08%,经济林6亩,占林业用地的0.03%,灌林地3297亩,占山林总面积的7.27%。

矿产  根据张洪江、程金花何凡、史玉虎、王玉杰等撰著的《长江三峡花岗岩地区优先流运动及其模拟》一书记载。莲沱村盛产三峡红花岗岩石料,广泛用于地面房屋装饰,公园景观造型。

气候  全村处北亚热带和暖温带,季风温润,气候适宜。四季划分为:春季3—5月,夏季6—8月,秋季9—11月,冬季12—2月。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加之复杂的地貌类型,对气候又产生了明显的差异性,使得全村高山、低山峡谷无霜期长、短各异、地域差别大,为农、林、牧、渔等多种经营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然而,每年季风进退的迟早和强度变化不一,降水与温度的年际变化差异较大,干旱、洪涝、连阴雨、低温冻害、冰雹、大风等气象灾害时有发生,对农业生产产生了不利。影响农业生产,本村气候有以下特点:

四、区位交通基础

公路  莲沱村位于通往宜昌、三峡坝区、下堡坪乡等地的交通要道,三峡高速公路“莲沱特大桥”和国道“莲沱大桥”双双横跨于溪流两岸,宜(昌)大(老岭)公路、宜(昌)下(堡坪)公路交汇穿街而过,成了一个重要的纵横交叉的交通要塞。莲沱至夷陵区小溪塔镇里程32公里,顺江而下至宜昌市约35公里,四通八达,人们出行方便、货运方便。

电讯  辛亥革命后,宜昌始有电话,但电话尚属官府、洋行专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区、乡安装有手摇电话机通到各大队。乡下农户之间通信靠嘴喊,用铁皮喇叭筒喊话,以敲铜锣、吹口哨、敲木梆为鸣传播信息。生产队队长安排农活,则手拿铁皮话筒站在高处向四面八方喊话。进入二十一世纪,电讯通讯事业迅猛发展,村委会重视通讯网络,投资38400元为128户村民安装了村村通座机。中国移动、联通宜昌分公司分别于2000年秋在莲沱小学楼顶建立了网络基站。村民共拥有手机1000多部,到2011年,全村手机的普及率90%以上,程控电话也通到村,宽带网、闭路电视也进了村,电脑逐步进了农户,村委班子成员、卫生室均配备了电脑,办公快捷,联系方便。2018年12月,夷陵区经信局发挥部门优势,为贫困村解决棘手的痛点问题,莲沱村由于手机信号不好,成为制约村民对外联系的痛点问题,经信局对口帮扶莲沱村,将就解决包括莲沱村在内的4G网络作为一件大事,在莲沱村新建了两个基站,基本解决了贫困村移动通信问题。

五、水利

莲沱村,解放前就有种植水稻的农户,有水田50亩,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粮食改革开放,大米流通畅销,不再是紧俏物资了。加上当地种植水稻技术贫乏,产量低,米质差,不划算等因素水田面积大量减少,“水改旱,吃饱饭”,水利灌溉种植水稻已经成为过去。

全村饮用清洁水283户,建沼气池200口,人畜饮水困难户200户,建天河水窖15口。据初步统计,该村目前有堰塘11个,分布位置为:二组1个,蓄水量约100立方米。四组2个,一个蓄水量约80立方米,一个蓄水量约60立方米。五组有3个,总蓄水量约350立方米。六组堰塘1个,蓄水量约160立方米;鱼池1个,蓄水量约400立方米。七组1个,蓄水量约80立方米。八组堰塘1个,蓄水量约250立方米。我村电网密布,我村范围内有两个乡村水电站,装机容量1200万千瓦/小时,发电量500万千瓦/小时。

村级规模调整后,莲沱村和相关采矿单位投入资金上百万元解决了人、畜饮用水的难题,让农民饮上了天然清澈的自来水。

六、荣誉集锦

2008年被乐天溪镇委员会授予“五好”基层党组织奖。

2009年被宜昌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授予“宜昌市生育文明建设先进村(社区)”奖。

2010年获宜昌市人民政府授予“文明村”奖。

2010年被宜昌市人民政府授予“文明村”。

2011年获中共宜昌市夷陵区人民政府平安村(社区奖)。

2011年获共青团宜昌市夷陵区授予“五四”红旗团(总)支部。

2012年获乐天溪镇人民政府授予“2013年度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一等奖。

2013年获乐天溪镇人民政府授予“2013年度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一等奖。

2016年被夷陵区人民政府授予“全区食品安全示范工程创建示范村”奖。

2017年被宜昌市夷陵区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授予“夷陵区农村财务规范化建设示范村”奖。

2019年获中共乐天溪镇委员会“先进基层党组织”奖。

 2019年获宜昌市夷陵区人民政府授予“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建设美丽乡村”。  

七、人物

莲沱村大专本科、研究生、副科级以上人员

image.png

八、名胜景点

(一):莲沱姊妹桥

莲沱特大桥与莲沱大桥遥相呼应形成“姊妹桥”。

莲沱特大桥和莲沱大桥位于长江西陵峡北岸、葛洲坝和三峡大坝之间,两桥并列修建在长江支流的莲沱溪口之上,两桥相距约200米, 莲沱特大桥是我国第一次自行设计、施工的载荷最大、结构最新、地质最差、技术最复杂、形似飞燕的大跨度、中承式悬链无铰钢管混凝土拱桥,全长355米,中拱跨度121米,矢高40米,拱肋为哑铃型,总重达7000吨,跨越长江磨刀溪,基础位于有“地质博物馆”之称的古滑坡体和20多米深的回水潭淤泥之中,尤其是在施工现场拼装、焊接、起吊直径1.8米,长1500米,重500吨的高强钢纤维混凝土拱肋,拼装焊接误差不准超过2毫米,在166个坡口中有一个坡口或焊缝不合格,中拱就不能合龙,整跨钢管曲拱就将报废,精度之高、要求之严、难度之大在国内建桥史上是罕见的。我国著名桥梁设计师罗玲等20多名建桥专家称赞说:莲沱特大桥的建成,不仅保护了长江三峡的人文景观,而且为我国在特软地质上修建重载大跨度钢管混凝土拱桥技术提供了宝贵的成功经验。。莲沱大桥是一座4孔33米钢筋混凝土简支T型大桥,属于三峡民用公路的交通设施,1971年建成。

(二):烈士纪念碑

1.jpg

 “九四“暴动烈士壮举惊天地,烈士纪念碑于2009年迁建莲沱。1929年10月6日(农历九月初四)举行武装暴动,“九四”暴动是1929年,共产党人在宜昌县(现湖北宜昌市夷陵区)莲沱地区以乐天溪、沙坪为中心区域,同太平溪、邓村、下堡坪等地连成一片,与国民党反动派展开的一场“土地革命斗争”。

“九四暴动”发生于1929年农历9月4日,中共北乡区委书记杨继平率领共产党员和赤卫队员打击土豪劣绅,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加上叛徒的出卖,杨继平等70多名共产党员和赤卫队队员在郑家洞子壮烈牺牲。在当时,已是宜昌地区最大规模的暴动之一,而在这场暴动中牺牲的革命烈士、群众多达360人,是宜昌地区革命斗争牺牲人数最多,最为残酷的一次暴动。先辈勇于斗争,置生死于外的精神,让如今每一个人敬仰。四度迁移只为那份纪念

前人的付出,值得我们后人永远纪念。新中国成立后,当地政府先后3次建碑,对当年参与暴动的烈士、群众予以纪念。

1951年,原中共宜昌县委在乐天溪街头修建了烈士碑,并伴有纪念亭。该碑因葛洲坝工程蓄水,沉入江底。

1983年,原中共宜昌县委、宜昌县人民政府再度在乐天溪镇修建了烈士纪念碑。后因三峡专用公路和莲沱大桥的建设,该碑暂时迁移。

1998年到2005年,乐天溪镇退休干部周恩禄在沙坪村建“九四暴动”纪念亭,亭园内有大小纪念碑近10块。

2009年,总投资为120万元,涵盖园林工程、建筑工程,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碑身高9.4米的新纪念碑在莲沱落成。

下附莲沱村英烈名单:

邹大兵 生于1909年,卒于1929年9月

屈林新 生于1905年,卒于1929年9月

屈林贤 生于1905年,卒于1929年9月

屈如辰 生于1895年,卒于1929年9月

屈林富 生于1905年,卒于1929年9月

屈恩堂 生于1912年,卒于1929年9月

邹大贵 生于1904年,卒于1929年9月

屈林清 生于1908年,卒于1929年9月

(三):“莲沱组”地质碑:

2.jpg

峡东震旦系列,西自然保护点(1986年秋湖北省人民政府立)

1924年,李四光、赵亚曾建立震旦系列剖面。剖面起自宜昌县莲沱大桥边,经王丰岗(下统)田家园子(陡山沱对岸,上统,陡山沱组)及南沱沿江,止于石牌村(上统灯影组)全长约6公里。1973—1983年,为建立震旦系层型剖面,由湖北省地质矿产局、地质矿产研究所组织,湖北省地质科学研究所、地质矿产部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及武汉地质学院等单位参加,对剖面进行了岩石地层、生物地层、磁性地层及冰川地质等方面的研究。参加本项工作的还有地质矿产部、地质力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及地质研究所、湖北省区域地质测量及湖北省第七地质大队等单位。

1982年7月,全国地层委员会在北京召开[晚前寒武地层分类命名会议]确认震旦系以峡东剖面为代表,是上前寒武系最上部的一个系统年代地层单位,代号为Z。

(四):莲沱的石板屋

3.jpg

在莲沱村的二组,还保留着古老的石板屋。屋子的庭院和围墙都是用石板铺成或围成的。室内外的材料除了门、窗户、顶窗、屋顶木梁外全都是石板,一般侧面墙是较小的石板横堆叠砌成的墙,而正面、后边墙、屋顶是用较讲究的宽石板立起成墙与斜叠成顶,石板的密度要比普通的砖要大的多,夏天外面的热气会难通过墙体传导到室内,冬天也一样的道理:外面的寒气很难通过墙体传导进室内,室内的温度也不容易被墙体吸收,所以是冬暖夏凉。不管风吹雨打石板屋扔屹立不摇,也不会漏雨,住在这样的屋子真的很舒适。

(五)天柱峰

4.jpg

从宜昌乘舟而上,到乐天溪镇莲沱与芭蕉溪之间,云雾缭绕之中耸立着一座奇峰,如同擎天的巨柱,这就是著名的山峰—天柱峰。

相传八亿万年前,天地混沌一片,漆黑一团,盘古拔牙造斧,变成威力巨大的神斧,用力向周围劈砍,一路开天辟地,才有了天空高远,大地辽阔。

话说盘古劈开南津关,来到莲沱地界,这里仍是漆黑一团,他挥动板斧,大吼一声,便豁然开朗,有了阳光,有了江流。

正当盘古准备继续西行的时候,回头一看,他先劈开的天地又合拢了,盘古只好再次挥动板斧,将其劈开,为了防止天地再次合拢,他拔下头上的一根头发,用嘴一吹,立刻变成一根巨柱般的山峰,立在北岸。又拔下三根汗毛,吹成三把刀锋,立到江南岸。这就是“北有天柱顶,南有刀锋戳”的奇特景观。

产业分布图
荣誉资质